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马背上的“土大夫”


马背上的“土大夫” ——记新疆奇台县吉布库镇牧业村乡村医生夏麦依

  □□ 王前喜 本报记者 冯建伟 文/图

  近日的一个早晨,一位身材健壮、肤色黝黑的哈萨克族中年汉子走出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吉布库镇吉布库牧业村卫生室,他背着药箱,牵上马朝牧区走去。他就是被当地牧民尊称为“土大夫”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夏麦依。

  夏麦依那天要到20公里外的牧民点,给71岁患有肺源心脏病的牧民马迪彦巡诊。巡诊的路仍被没膝的积雪覆盖,老伴库扎依像往常一样叮嘱夏麦依路上小心。“这路都走了35年,没事的!”57岁的夏麦依憨厚地一边回答一边催马朝前走……

  35年,走出了25万公里

  记者也骑上马,随夏麦依一起踏上他往返了无数次的路。所谓的路,其实就是踩着放牧的山道上山再下山。走在没膝深的雪里,翻过5座雪山林海,近4个小时行程,才到了马迪彦家。

  夏麦依走进房子马上为坐在毡床上的马迪彦老人测量血压,又拿出一些消炎及降压药叮嘱她怎么服用。马迪彦满含热泪地说:“路不好走,11年了,他总是隔半个月就来看我,常告诉我注意饮食、控制血压。”

  夏麦依告诉记者,牧民的家住得很分散,马迪彦的家不算是最远的,巡诊最远的往返得一天一夜。他巡诊看病,不是步行就是骑马。5年前家里逐渐富裕后,买了一辆摩托车,夏季和秋季一些住户可骑摩托去,但很多路不适合骑摩托车。

  有人粗略估算,35年来夏麦依在牧区的行程相当于围绕地球走了6圈还多。这些年来,他或步行、或骑马、或开摩托车,默默无声地行走着。

  35载,被牧民尊称为

  “土大夫”

  今年初,夏麦依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当他披着绶带载誉归来时,附近牧民闻讯纷纷前来祝贺。

  “当时的场面很热闹,我们的‘土大夫’这些年来不知道救了多少牧民,他就是我们的亲人。”33岁的牧民萨吾达提回忆说,他时常听母亲说起,自己出生时难产,是夏麦依凌晨两点骑着马赶到30公里远的毡房里,从死神那里救回了他和母亲。

  “他是我的丈夫,可‘土大夫’却是牧民大家的。”老伴库扎依说,当初,她喜欢上夏麦依,就是看他能给牧民解除病痛,是个好心人。然而,当她和夏麦依成家后有些“后悔”,因为时常半夜三更,只要牧民来喊,夏麦依二话不说背上药箱就走。

  32年前的10月,夏麦依巡诊已三四个月没回过家。当他巡诊完回到家时,一岁半的儿子却因感染麻疹而夭折,令库扎依肝肠寸断。库扎依想不通,牧民得病时,被丈夫安置在家里医治,自己的儿子有病却也因他巡诊在外耽误了病情。

  35个春秋,“土大夫”的变迁

  “牧区医疗条件差,没有固定场所,我的家就是卫生室,全部家当只有一个药箱。现在,国家对农牧村的医疗设施正不断提高和完善,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夏麦依回忆起35年的行医生涯,1974年自己被大队(村委会)推荐参加奇台县两年制村级医务人员培训班。在培训班结业时,他可以留在公社医院工作,然而他认为牧区最需要医生,就回到了村里。

  夏麦依说,当时没有工资,给生活困难的牧民们治病常常还要倒贴药费,时间一长家里入不敷出,先后贴补药费2万多元,妻子经常为此埋怨他。

  2008年,在国家专项资金扶持下,吉布库牧业村修起了村卫生室,镇卫生院还给配备了两张病床,简易呼吸机、氧气袋和一些必备的医疗设施。卫生室竣工那天,夏麦依的眼睛湿润了。

  “现在国家每个月给我发500元工资了。”夏麦依很满足地说,2006年,他终于取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同时,也拿到了政府发的第一份工资,虽然当时每月只有80元,但那是对自己几十年工作的认可。

  夏麦依说,现在年龄大了,再过几年就不能再巡诊了。但他的四儿子玉素甫·夏麦依两年前考进了新疆医科大学大专班的乡村医学专业。他打算自己干不动时,让儿子接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积雪 专项资金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