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从“地养人”到“人养地”


  走进浙江乡村,绿水青山、小桥流水的江南味道之余,人们常惊叹于另一番“大地艺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这里的农田虽不如北方波澜壮阔、一望无垠,却通过长年的高标准建设,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乡村变乐村。

  土地的“颜值”在提升,而背后,“体质”同样也在变壮。或许游客看不到,但耕种者能明显感觉到土壤正在变肥沃。一组科学数据可以验证他们的判断:根据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显示,2019年,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2.03克/千克,较2015年提高10.6%;全氮平均含量为2.14 克/千克,比4年前提高了3成之多。

  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通林看来,提高耕地肥力既是“高效生态”的应有之义,也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只有土壤健康了、肥沃了,才能种出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才能可持续地绿色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今天的浙江农业,正从过去的“地养人”,走向“人养地”的协奏曲。那么,浙江是如何“养地”的?

  用肥用药有良方

  足足比去年提高了56千克!赵建国一听到数字,顿时吁了口气,满脸放光。作为安吉县万加丰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赵建国种稻颇有一套,这几年,晚稻测产连破新高,心里铆着股劲。果然这次现场测得,绿色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909.86千克。

  说起秘诀,赵建国如数家珍:首先靠良种,其次依良方,还得有良地。良种顾名思义,良方即日常管理手法和绿色防控技术,良地则是日积月累的科学用肥、生态养地。与大平原不同,山区丘陵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因此更需用心经营。

  据介绍,今年,安吉还入选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试点。这其中,有一块重要内容就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而最近3年里,当地农药、化肥用量连续负增长,成为“两山”源头的重要一笔。

  从2011年起,浙江加大对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力度,省财政专项资金从295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已累计投入省补资金3.6亿元,推广有机肥760万余吨,应用面积超过3000万亩。

  如果说有机肥让土壤更滋润,那么,精准地施用化肥,则让土壤补充营养更科学。近几年,浙江提出主要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打造“一户一业一方”精准施肥模式。同时,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实行实名制购买,以实现有效管控。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的应用,还让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

  “浙样施”是浙江重点打造的智慧施肥平台。大户手机安装该软件后,农田的土壤类型、养分特性等信息,一查便知,系统还会出具一份施肥的推荐方案。在诸暨市,运用这一平台,今年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2.8万亩,减少化肥施用量268吨。

  酸化治理变良田

  很难想象,眼前的万亩良田,在5年前竟是一片荒山丘陵,没有灌溉水系,一度被戏称“江南北大荒”。这样的神奇变化,就发生在衢州市衢江区的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横跨两个乡镇。今年8月,全国耕地质量建设技术示范现场会就在这里举行,“富里”火了!

  浙江山地丘陵为多,40%的水田耕层、60%的旱地土壤呈酸性和强酸性。以“富里试验区”为例,该地红壤就偏酸。2018年,浙江以临安、浦江、衢江、常山和缙云等5地为试点,开展土壤酸化治理。

  如何快速提升新垦贫瘠水田地力?衢江首先采取“四法”:有机质一次性快速稳定提升技术,土壤pH矫治技术,绿肥-水稻轮作熟化生地技术,以及水稻新品种引进与高产栽培技术;再通过秸秆还田、施用石灰物质、补充钙镁磷肥,进行“全科诊疗”。

  在杭州市临安区,根据当地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专门选取了小番薯、蔬菜和雷笋3种作物,探寻与之切合的土壤酸化治理技术模式。陈达民在天目山镇九里村种了175亩小香薯,通过“有机肥+生物质炭”的应用,才两年,pH就提到0.92。别看数值不大,但亩产足足提高了10%,产品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也显著提升。

  现在,浙江已形成了有机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秸秆还田)+石灰类物质(土壤调理剂)+配方肥(水肥一体化)的综合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各地又探索出不同作物和土壤酸化程度的“控酸提质”改良技术,打造标杆型项目先行示范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水稻 绿肥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