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农业“另一半”,秸秆变身五种“宝”
蔬菜大棚里也能跑拖拉机!
记者在山东寿光市纪台镇丁家尧河村看到,旋耕机在大棚里来回穿梭,丝瓜藤蔓瞬间变成粉末,与土壤混合,织就出一条“绿毯”,“蔬菜秸秆深翻到田,再也不用发愁了!”农民丁位强感慨道。
丁位强种大棚蔬菜已有5年,以前最愁蔬菜换茬。“一棵一棵拔秧清园,拔出来还得装车运到垃圾场。”他说,收获季节人工不好找,没办法,秸秆就堆在村道两边,既阻碍交通,也影响环境。
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每年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约120万吨,一些农村的“秸秆山”成了大问题。这个难题怎么解?“这几年,寿光向农作物秸秆挖潜力,探索形成了蔬菜秸秆还田、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技术模式。”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千玉说。
“农业废弃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通过资源化利用,找回农业‘另一半’,是实现稳生产和保生态的双赢之举。”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胡建军说,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既改善了农村环境,也能提升土壤地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处长闫成说,“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86.5亿元,支持了684个重点县整体推进秸秆利用。在东北地区试点推进秸秆利用区域性补偿制度,建立耕地地力补贴与秸秆利用挂钩机制。全国秸秆每年产生量达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秸秆资源利用变成“五料”——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工业原料。
为了推广循环农业新技术,寿光市从2017年起就出台政策,对参与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体,给予每吨20元到60元的补贴。信诚农机专业合作社落户丁家尧河村,丁位强的大棚也交给了这个“田保姆”。
丁位强算了笔账:以前靠人工拔秧、运送,从早忙到晚,一亩地得花600多元。合作社用机械还田,一亩地只要150元。另外,秸秆通过生物菌发酵变成有机肥,减少肥料投入和农药开支,还能增产20%以上,每亩可增收2000余元。
“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解决农业“成长的烦恼”——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6%和80%,农业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11-20/273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