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打造延古承今的现代宜居美丽村庄


    □□

    欧阳华洲

    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前鲁各庄村走在了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前列。该村紧紧围绕“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人文美”的目标和建设“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的发展方向,在改善农村环境、产业转型升级、彰显文化特色、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做出探索,努力走出一条“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

    前鲁各庄村坐落在北小营镇东南。2018年,该村被列为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结合村庄生态环境、资源条件、建设基础等实际情况,按照“坚持生态保护环境优先,注重对文化与民俗的保护与传承”的原则,初步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

    强化组织建设,支部班子引领发展方向。前鲁各庄村党支部3名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坚持党建领航,明任务、把方向。党员、村民代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支部将全村675户分成3个片区,“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分组、包户。在清理挤街占道、违法建设、乱堆乱放等工作中,“两委”干部和党员主动亮出党员身份、践行庄严承诺、落实工作要求等实际行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工作中来,真正发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导向作用。

    深挖村庄历史,寻根溯源弘扬民俗文化。前鲁各庄村坐落于古狐奴县境域内,是张堪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东汉时期,张堪任渔阳郡太守,把水稻由南方引到北方,开垦稻田8000顷,是北方开荒种稻第一人,其种植的稻米后来成为“三伸腰”贡米。前鲁各庄村以张堪农耕文化中勤、俭、廉为民风载体,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此为底蕴编制村规民约,并以村史馆、村规民约、媒体宣传等文化阵地建设为载体,打造群众看得见、摸得到的文化。

    发展文创产业,积极尝试文化+旅游的发展之路。一是利用原有前鲁鸭场的老旧厂房,将农耕文化和水稻体验创意融入传统产业,打造张堪农耕文化园。目前,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的张堪农耕博物馆初步建成。同时,配套建设了前鲁各庄村史馆。二是引导传统红木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将国学文化、工匠精神、鉴赏传播等引入传统家具制造业,成立君德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国学大讲堂、精品艺术馆陆续投入使用。三是恢复“三伸腰”水稻种植,着力打造地区特色品牌。恢复200亩水稻种植,成功举办了以“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为主题的水稻“插秧节”“收割节”活动,打造出文化活动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北方水稻种植文化历史。

    贯彻以人为本,多措并举优化人居环境。自前鲁各庄村成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以来,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除私搭乱建3万余平方米,实现村址内宅基地以外私搭乱建、乱推乱放清零,利用腾退土地筹备建设11个“口袋公园”。治理街巷环境,规范垃圾收运工作,实现每日两次入户收集,专业运输、集中消纳全过程管控,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清理箭杆河河道淤泥,确保河道无污水排放。塑造街道绿化景观,增种木槿、连翘、雏菊等绿植,增加绿化面积4000余平方米等。

    村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的前期积累有待完善。虽然目前前鲁各庄村发展定位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但“插秧节”“收割节”等文化活动均属于阶段性活动,影响不够深远;张堪农耕文化园、君德益红木博物馆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益不够明显;受地理位置、品牌知名度及配套项目建设等因素限制,难以进一步扩大活动项目及影响力。

    乡村规划建设需加快落地。目前,前鲁各庄村虽然有详细的村庄规划,但在规划布局和建设落地上均需加强;在清脏、治乱、控污、增绿等环境治理工作以及小公园的建立、特色文化品牌的建设等升级改造进程中,由于建设资金来源局限,大部分仅是依靠镇、村自筹,因此建设难度较大。此外,因土地性质、功能区域、村庄特色等方面存在影响因素,致使规划在推进落地实施上还存在一定难度。

    集体建设用地在承担文创产业的政策路径有待明晰。一个缺乏文化产业做支撑的村庄,即使文化元素再突显,生态环境再优美,也不可能长久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目前,前鲁各庄村在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再利用、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衔接不畅、实践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对于如何促进现有项目尽快落地建设、整合文化产业政策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下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措施以优化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核心功能为抓手,突出村庄特点和农耕特色,全面打造“北方水稻第一田”这一品牌;立足农耕生态文化,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延古承今的现代宜居美丽村庄和文化旅游特色村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强化 清理 传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