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颜色,也是千千万万人民衷心拥护中国革命、一心向党的情怀。笔者日前重访革命圣地西柏坡,深深感受到在这片红色大地上,西柏坡人民发扬“两个务必”精神,一心一意跟党走,这种情感“没有一丝杂念、不染一丝尘埃”,铸就了浓浓的“柏坡红”。
笔者此行采访的几十位村民所从事的行当各不相同,开旅馆的、卖纪念品的、写村史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革命后代”。从他们的讲述当中,笔者走进了长辈们的“红色”故事。
腾出最好的房,拿出最好的粮。1938年,西柏坡村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随后一直是“抗日模范村”。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来村时,村支部书记闫儒魁积极组织乡亲,找房子、腾院子、筹粮食,短短一两天时间就准备好了“上百间房屋、数百担小米以及锅碗瓢盆”。西柏坡人民用最好的房、最好的粮,诠释了自己的拥军护军之心、向党爱党之情,这一份倾力的付出只是故事的开始。
无怨无悔顾“大家”、舍“小家”。建国后,为解决滹沱河“水患”和发电问题,在国家和下游群众利益面前,西柏坡人民同意搬迁。仅用半年时间,远的搬迁到山西、内蒙古,近的搬迁至石家庄郊区、县城周边,还有10多户村民“热土难离”,搬迁到村北高岗旱岭上临时搭建的“地窝棚”,也就是现在的西柏坡村。战争时期可以腾房捐粮,建设时期更是可以搬离家园,在西柏坡人民的心中,“大家”总是摆在“小家”的前面。
靠山“不吃山”,临水“不吃水”。改革开放后,为响应“封山育林”政策,西柏坡人民放弃了祖祖辈辈“砍柴放羊”的习惯,靠“走街串巷买卖东西”、外出打工等维持生活。为了保护水源,乡亲们还放弃“网箱养鱼”和水库打鱼,转而走上了一条“让山疙瘩生金变银”的“赶考”之路。在西柏坡人民的心中,只有有利于国家,只要有利于全局,自己付出一点、辛苦一点,这些都是值得的。
西柏坡人民是时代的楷模,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朴实可爱的乡亲们,没有多高深的文化,也没有豪言壮语,但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奉献出他们的粮食、土地、家园乃至生命。
“柏坡红”,红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西柏坡,他多次“怀着崇敬之心”来到这里,与乡亲们座谈聊天,告诉村民和全党干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让我们再次凝视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要求,深入学习“柏坡红”信念和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担当有为,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9/10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