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玉琪陈兵雍敏
位于苏北的邳州市,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全国闻名的“银杏之乡”“大蒜之乡”。从2016年开始,邳州市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创新开展“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融入社会治理,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社会账、生态账、政治账、文化账,在城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空间治理行动,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向纵深发展。
三年过后,那些公共空间被私搭乱建、公共资源被随意侵占的现象在邳州农村已荡然无存,代之而来的另一番光景:村庄整洁、宅田界清、路通河畅、水清塘净、沟渠相连、阡陌相通、林网成格、集镇规整;村民有了健身的场所,孩童有了游乐的设施;集体收入增加了,干群关系改善了,村干部服务百姓不但热情更高,底气也更足了。
“我们是从讲政治抓党建的高度、推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加强文化建设的广度、创新社会治理的维度、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度来认识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的。”邳州市委书记陈静这样诠释“公共空间治理”。
清出来,让公共资源真正姓“公”
公共空间被侵占,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农村主要表现为侵占“四旁四荒”,即路旁、水旁、城旁、村旁,以及荒山、荒坡、荒滩、荒水。近年来,邳州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现,公共空间治理问题日渐突出,在城区体现为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在农村体现为填水占山、乱耕乱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这一问题日益关注,“还公共空间于公众”的呼声日益强烈。
“公共空间能否合理使用,不仅事关城乡形象,事关群众生活质量,而且事关社会公平正义。”陈静说,“公权力为民,必须下大力气治理公共空间,让公共空间真正姓‘公’。”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城乡公共空间治理的支持率高达95%。广大群众的所急所盼,坚定了邳州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信心,从2016年6月起,声势浩大的公共空间治理就此展开。
官湖镇新华一村和二村之间,有一条数十户村民必经的次干道。20年间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张,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也不断被村民挤占,原本十余米宽的道路,有一段近百米长的路段被挤占的只剩不足两米宽,形成一段“梗阻”。村民多年来一直向村、镇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邳州市城乡公共空间治理启动后,村党支部书记郭艳平带着村“两委”的干部去听了两天的课,回来后把两个村的村民叫到一起,把“公共空间姓‘公’,集体财产和资源不允许占用”的精神传达给村民,让村民讨论挤占公共空间的建筑该不该拆,路该不该修。就这样,在绝大多数群众的赞同下,相关的9户村民自感理亏,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挤占的空间全部腾了出来。这个存在近20年多次信访无果的“梗阻”路,通过公共空间治理,仅用了10天时间就解决了。
走进高新区果园村,记者看到村庄干净整洁,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整齐地扎着竹篱笆,里面种着韭菜、莴苣、葡萄等,好一幅乡村田园美景。在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果园村清理了道路两旁乱堆乱占的杂物,把原先只有2.5米宽的道路又拓宽了2米,并沿路修建了花坛。村干部芮学斌告诉记者:“原本打算在花坛里统一栽上绿化苗木,但村民开会时一致认为,乡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千篇一律的绿化不接咱农村的地气。”于是,他们用乡土材料、传统工艺重现老墙庭院、篱笆藤蔓、溪桥流水的田园景象。花坛建好后交给村民,可以养花,可以种菜,不仅美化了村庄,也尊重了大部分村民房前屋后种菜的习惯。村里建立了保洁机制和垃圾转运体系,保证了村庄干净整洁的环境。
公共空间治理,清出来的是姓“公”的空间,唤醒的是群众“公”的意识。事实上,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公共空间被侵占造成的。乡村的汪塘,原本是容纳和排放村民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地方,随着许多农村汪塘被填平侵占,导致污水排不出去,出现污水横流现象,从而造成了环境的不断恶化。邳州市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工作,95%的人拥护,唤醒的是这95%的人的“公”的意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9/10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