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过去可不是这样。“道路不通,农业机械进不去,耕种收都要靠人力。水稻熟了又运不出来,要雇人抬出来,无形增加了很多成本。”对比今昔,庄为银不由感叹,“财路财路,没有路哪有财。”2013年,东西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实施,2014年他就扩大了种植面积,2015年又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植保机、松耕机、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100多台,社员200多人。不仅负责合作社社员的水稻耕种收,还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机械化服务。
“只有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种粮才能实现降本提效,农民才有钱赚,更好地发展粮食生产。”庄为银这样总结自己十多年的种粮经验。2018年,他的1.6万亩水稻平均亩产800-1000斤,分到纯利润六七十万元。
同在东西洋种粮,松竹镇东园村农民王战东流转土地面积虽然没有这么大,却和庄为银有同样的感受:“有了高标准农田,我们种粮越来越有赚头。”他举了个例子,“过去引水灌溉都是从土沟里走,不少水都渗下去了,浪费了很多,水流也慢。现在有了水泥修成的灌排渠,灌溉时间节约了一半,省水又省电。成本降下来,收入自然就高了。”因为承包的700多亩地靠近水库,灌溉条件更好,去年王战东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了1000斤,纯收入120万元。
设施配套降风险农民更轻松种地效益高
通过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改善,农民种田更轻松,收益更高,生产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虽然才是四月,但湛江已是烈日炎炎。在雷州市遂溪县建新镇的10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一条条喷灌管道,清水直接浇灌到火龙果根部,润泽着暴晒下的土地。
“这是我们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至今已投资6194万元,覆盖3.6万亩耕地。每亩可实现节水400多立方米,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这1000亩火龙果每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遂溪县水务局局长陈开林告诉记者。
虽然现在火龙果还没到盛果期,但据基地负责人周唐生介绍,现在火龙果亩产3000斤左右,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元。而三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值可以达到1.8万元。“有了节水项目的配套,我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效率大大提高。”过去大水漫灌时,每次浇水都要大量劳力日夜守护在渠道上放水灌溉或挑水淋灌,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几十亩地。
一项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益,农民增收更有盼头。
在位于遂溪县岭北镇的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区,预冷库容3.5万立方米的冷链物流系统,为湛江特色的岭南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农作物提供了存储保鲜和流通区域,农产品年流通量能力300万吨,成为出口农产品、供港澳蔬菜和“南菜北运”的重要供应基地。
以前一到水稻丰收时节,东西洋农民往往要从早忙到晚,白天收割稻谷、谷场脱粒后,晚上还要找地方晾晒,否则气候潮湿稻谷容易发霉,这也让规模种植的效益很难保证。随着雷州市30万吨稻米烘干仓储扩建项目的实施,这些问题成了“老黄历”。在项目实施方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十多台水稻烘干设备整齐排列。“这些设备可满足每天3500亩的稻田收晒需要,遇到灾害天气,可完成每天1万亩稻谷抢收任务。”公司相关负责人黎石青介绍,有了烘干设备,不仅能降低种粮大户的生产风险,还可以实现稻谷收晒环节“不沾地”“不沾手”,减少收晒带来的“二次污染”,切实提高了稻米品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1/10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