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田标准高种地底气足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5-21  互联网

    图为雷州东西洋水稻丰收的景象。资料图

    编者按:近年来,各地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了农田质量、产能和农民人均收入。日前,记者赴广东粮食生产大市湛江市,探访当地如何将高标准农田与高水平利用结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扎根在广袤田畴。

    本报记者李竟涵

    一望无垠的22万亩稻田绿意葱茏,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这里不是东北平原,而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东西洋,广东水稻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耕地,有“广东第一田”“粤西粮仓”之称。如果没来过,可能很难想象在这里能看到20多万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广东人多地少,要保障粮食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挖掘粮食产能。近年来,农业大市湛江更是成为广东农业转型升级的代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2018年,湛江粮食总产量146.76万吨,增长3.8%,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获广东省优秀,实现农业总产值788亿元,增长5.5%。

    抗旱不光靠打井有井的地方就有滴喷灌

    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市,终年受海洋性季风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度23℃。全市耕地面积700.45万亩,在广东各市中面积最大,发展农业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但湛江农业发展却有一个最大的瓶颈——缺水。

    湿润多雨的广东也会缺水?

    “虽然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湛江不缺水,但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时空性缺水还很严重。”湛江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吴景强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从时间上看,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季来临的七、八、九三个月份,但台风降水留不住,农作物播种生长的冬春季节降水量很少,有时还会发生冬春连旱;从空间上看,西部的徐闻和雷州耕地比较肥沃,但也是比较缺水的地区,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要发展农业生产,首先就要破解水的问题。仅2018年,湛江市就完成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3宗,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

    每年三四月份,是湛江市徐闻县菠萝采收的季节,走在田间地头,空气里都隐隐地飘着菠萝的甜香。从1926年引进推广,徐闻县菠萝种植历史已有百年,全国超过一半的菠萝产量来自徐闻。“菠萝的生育期有18个月,期间如果不能保障及时灌溉,不仅产量降低,上市时间也会受影响,农民的效益会大打折扣。”广东农垦红星农场党委书记欧阳帅告诉记者。红星农场种植菠萝2.2万亩,近年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打了33口抗旱水井,更在项目区内架设了喷灌管道,铺上了节水地膜。“有了及时灌溉,菠萝生长周期最多可以缩短2-3个月,产量提高30%以上,实现了种植收益的最大化。”

    “徐闻虽然土地肥沃,但十年九旱。为此我们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井抗旱。”徐闻县副县长李逸告诉记者。水井滋润了干旱的耕地,然而如果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的粗放发展方式,可能会导致过度抽取地下水的恶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灌溉效率。

    “地下水弥足珍贵,一点一滴都不能浪费。我们学习和推广以色列的节水灌溉,使有井的地方就有滴喷灌。”李逸介绍,2017、2018年徐闻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增节水能力4.0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万亩,受益人口2.51万人。不仅有效解决了干旱缺水的问题,还改善了灌溉条件和农田小气候,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扭转,项目区内3.4万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灌溉保证率由46%提高到90%。目前全县每年菠萝种植面积35万亩,总产量约60万吨,产值12亿元。

    路通了才有财一家人经营几百亩没问题

    在雷州东西洋,南兴镇麻廉村种粮大户庄为银流转了1.6万亩土地种植水稻,是东西洋种粮面积最大的农民。规模种植的底气从何而来?庄为银直言:“如果没有高标准农田改造,我种100亩地都种不完,更何况1万多亩。”

    农田成方连块,机耕道平整宽敞,灌排渠纵横畅通,高质量的农田让规模经营在东西洋蔚然成风。“目前这里的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95%,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基本实现了全部机械化。土地条件好,一户人家经营几百亩地没问题。我们发放适度规模经营补贴都是以100亩为最低标准。”雷州市农业农村局吴世雄介绍。

    然而过去可不是这样。“道路不通,农业机械进不去,耕种收都要靠人力。水稻熟了又运不出来,要雇人抬出来,无形增加了很多成本。”对比今昔,庄为银不由感叹,“财路财路,没有路哪有财。”2013年,东西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实施,2014年他就扩大了种植面积,2015年又成立了农机合作社,目前拥有植保机、松耕机、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100多台,社员200多人。不仅负责合作社社员的水稻耕种收,还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机械化服务。

    “只有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种粮才能实现降本提效,农民才有钱赚,更好地发展粮食生产。”庄为银这样总结自己十多年的种粮经验。2018年,他的1.6万亩水稻平均亩产800-1000斤,分到纯利润六七十万元。

    同在东西洋种粮,松竹镇东园村农民王战东流转土地面积虽然没有这么大,却和庄为银有同样的感受:“有了高标准农田,我们种粮越来越有赚头。”他举了个例子,“过去引水灌溉都是从土沟里走,不少水都渗下去了,浪费了很多,水流也慢。现在有了水泥修成的灌排渠,灌溉时间节约了一半,省水又省电。成本降下来,收入自然就高了。”因为承包的700多亩地靠近水库,灌溉条件更好,去年王战东水稻的平均亩产超过了1000斤,纯收入120万元。

    设施配套降风险农民更轻松种地效益高

    通过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改善,农民种田更轻松,收益更高,生产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

    虽然才是四月,但湛江已是烈日炎炎。在雷州市遂溪县建新镇的1000亩火龙果种植基地,通过一条条喷灌管道,清水直接浇灌到火龙果根部,润泽着暴晒下的土地。

    “这是我们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至今已投资6194万元,覆盖3.6万亩耕地。每亩可实现节水400多立方米,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这1000亩火龙果每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遂溪县水务局局长陈开林告诉记者。

    虽然现在火龙果还没到盛果期,但据基地负责人周唐生介绍,现在火龙果亩产3000斤左右,每亩纯收入可达1万元。而三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值可以达到1.8万元。“有了节水项目的配套,我们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不少,效率大大提高。”过去大水漫灌时,每次浇水都要大量劳力日夜守护在渠道上放水灌溉或挑水淋灌,现在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几十亩地。

    一项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益,农民增收更有盼头。

    在位于遂溪县岭北镇的广东北部湾农产品流通综合示范园区,预冷库容3.5万立方米的冷链物流系统,为湛江特色的岭南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农作物提供了存储保鲜和流通区域,农产品年流通量能力300万吨,成为出口农产品、供港澳蔬菜和“南菜北运”的重要供应基地。

    以前一到水稻丰收时节,东西洋农民往往要从早忙到晚,白天收割稻谷、谷场脱粒后,晚上还要找地方晾晒,否则气候潮湿稻谷容易发霉,这也让规模种植的效益很难保证。随着雷州市30万吨稻米烘干仓储扩建项目的实施,这些问题成了“老黄历”。在项目实施方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十多台水稻烘干设备整齐排列。“这些设备可满足每天3500亩的稻田收晒需要,遇到灾害天气,可完成每天1万亩稻谷抢收任务。”公司相关负责人黎石青介绍,有了烘干设备,不仅能降低种粮大户的生产风险,还可以实现稻谷收晒环节“不沾地”“不沾手”,减少收晒带来的“二次污染”,切实提高了稻米品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21/10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