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早在3000多年前,茶叶在中国便已被种植,从药膳、食材到茶饮,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时期,茶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之茶,源于中华;中华之茶,源于云贵。如今的贵州,全省750多万亩的茶园,正诠释着历史的厚重和400多万茶农致富的希望;对生态、安全的持续执着追求,正一步步打响与不洗茶“贵州冲泡”相匹配的贵州绿茶品牌。“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要到贵州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向天下好茶之人发出盛情邀请。
沉得下——
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青山终成致富山
绿水青山藏不住,无边美景入画来。茶在云中长,云在茶中飘,好茶须得云中采;一层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片茶叶一片片翠,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成为贵州一道别样风景。
从贵阳出发,一路向南,褪尽城市的喧嚣,此起彼伏的山川丘陵闯入眼帘,淡淡的云雾游走,碧连天的茶海冲击着视觉神经。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中国最大的人工栽培古茶树群就在这里,5.4万余丛树龄在600年以上的古茶树在风中摇曳,诉说着贵州茶的历史。
1980年,科研人员就在距离久安200公里外的晴隆大山中,发现了一颗茶籽化石,经鉴定确认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历史,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也是唯一的茶籽化石。
这恰恰印证了植物学家的研究结论——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云贵高原一带。
茶之于贵州,具有特殊的意义。贵州茶有着光荣的历史:经过茶马古道和盐茶古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融合;通过“史迪威公路”与“驼峰航线”,为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作出了非常特殊的历史贡献;更通过广州、上海、汉口口岸,为年轻的共和国换回了大量急需的外汇……不仅如此,世代居住在贵州的17个民族,更是将茶的饮用文化演绎到了极致。贵州许多不为外人知道的民族民间茶文化,堪称茶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茶,不仅是经济民生,关乎着数百万茶农与茶商的生计;也是文化民生,将继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更是责任担当,践行‘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一起守的使命。”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胡继承说。
贵州茶叶要发展,必须上规模。2007年3月,贵州出台了《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除了在茶园面积和产值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这份含金量颇重的意见还提出要把贵州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以及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从2008年开始,贵州大量引进无性系国家级良种,茶叶种植从最初的10个重点县推广到43个重点产茶县,第1年便完成了3年的规划种植任务。
到2013年,贵州种下611万亩茶,坐上全国第一把交椅。贵州又开始从全产业链审视茶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贵州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建设、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金融服务、文化宣传8个方面对未来3年贵州茶产业的提升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2018年8月贵州再次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优质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
十多年的时间,3个重量级文件的出台,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全省茶园面积从102万亩、500万亩到如今的750多万亩,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达到4990家,茶产业从业人员400万人,带动贫困户人口45.2万人,脱贫人数13.7万人,涉茶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9287.5元。
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茶产业本身的富农效应的显现,让更多的农民自发加入茶产业。湄潭双合村种茶带头人简进兰就说,以前全村只有她一个人种茶,现在大家都尝到了茶的甜头,积极加入到种茶大军中来,在双合村只要能种茶的土地,村民都挤出来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11/10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