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片叶子一片情


    本报记者朱海洋

    一片茶叶,蕴含着多少情分?七旬老汉罗少伍在地头,直接唱了歌:好山好水大水塘,各级领导来帮忙,只要白茶生根了,下代儿孙永不忘。贵州山民大多能歌善舞,此类自编自唱的小曲儿还真不少:白叶一号亲又亲,谢谢浙江黄杜村,万亩荒山变茶海,浙贵人民心连心……

    屯上村地处黔西南州普安县,眼前的茶山就位于骑马山至烂泥凹一线,面积共1500亩,覆盖了6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总计2020人。村党支部书记李贺成告诉记者,过去山上长满了蕨草和野杜鹃,村民用来放牛养羊,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是白茶苗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茶叶,普安在业界同样如雷贯耳,境内有世界唯一一棵百万年前的四球古茶籽化石,目前仍尚存两万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最大树龄4800年,有“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美誉。那么,屯上村咋会种上白茶?为这段姻缘搭线的“月老”,乃是一封信。

    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收到信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立即会同有关方面进行调研,选择扶贫苗的“新家”。地瓜镇的屯上村有幸入选,成为3省4县受捐的34个贫困村之一。仅花了3个多月时间,当地就完成了从茶园规划到土地整理。10月22日,首批茶苗抵达屯上村,1个月后,所有茶苗种植完毕。

    罗少伍是村里的老村党支部书记。去年,测量组来量地,首先量的就是罗少伍家。20多亩山地流转出去后,租金一年4000多元,3年一付,他总共拿到了1.2万多元。罗少伍家中6个孩子,全部在外打工,过去他和老婆就在山上种些荞麦和土豆,收入十分微薄。看着茶山,罗少伍感慨万千。

    “以前,我们总羡慕江西坡,那里的农民靠种茶致富,而自己的村庄,守着荒山过穷日子,现在有了白茶苗,生活一下有了奔头。”从平整土地到种植茶苗,罗少伍两口子就在茶山上务工,一天100块钱,收入颇为可观。

    村民都说,这白茶苗就是全村的希望。为啥?当地有个数字“6355”,许多人都能掰得清:将来茶山赚了钱,60%收益分配给贫困户,30%收益分配给企业用于正常运转和生产扩大,5%收益分配给合作社,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剩余5%收益分配给土地流转农户。

    这不,茶苗才刚种下,就已为235户贫困户发放了90多万元的务工费,户均增收3800元。3月,是除草、施肥等关键环节,为了让贫困户学习茶园管理技术,很早之前,普安县和安吉县联手举办了各类培训活动,请进来、走出去。

    记者采访时,村民邓学明刚从安吉回来,学了整整一周的种茶技术。“无论怎么样,都得把技术学扎实了,才能不辜负这片帮扶情。”邓学明告诉记者,现在,两夫妻都到茶山上干活,一个月干上25天,在家门口竟然就有5000元的收入。“我们不但不愁收入,还能照看孙子孙女上学。”

    让屯上老小吃下“定心丸”的,还有来自全球最大绿茶出口企业浙茶集团的包产包销承诺。今年3月,浙茶集团投资1.5亿元打造的茶产业园项目,正式在当地开工建设。这一集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为一体的茶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普安茶产品质量和品牌化程度,切实解决当地群众“单枪匹马闯市场”的后顾之忧。

    如进展顺利,投产后,屯上村每亩茶园最低产值将达到1万元,镇里还准备依托茶园发展休闲旅游。屯上村今非昔比,过年时,年轻人回村过年,不少都动起了回乡种茶的念头。而为表感谢,当地人将茶山取名为“感恩茶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园 白茶 土地 茶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