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伟林
松嫩平原西部,肥沃的黑土地上有一座现代化的农垦城,这就是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因纪念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而命名的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九三管理局。
70年来,九三人践行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在荒原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九三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旱作农业排头兵”“中国绿色大豆之都”。
1949年,数万荣誉军人、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和科技人员来到这片荒原建立了“鹤山”“八一五”“伊拉哈荣军”3个农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当年拓春荒9000多亩,开秋荒2.2万余亩。
荣军农场党委宣传部部长、作家廖少云向记者讲述,1949年10月中旬,70余人的荣军农场先遣队来到伊拉哈时,茫茫荒原已被冰雪覆盖。“北大荒”呈现一派隆冬景象。方圆百里,除了日本开拓团遗留下的残垣断壁,只有在寒冬中瑟缩的草木,日暮风起,狼群呼嗥,林密草深处无人敢至。蹚雪行进的队伍中每一位官兵都是身有伤残,或断臂,或拄拐,或头绑绷带,许多战士冻伤了手脚,残体添伤。但是,官兵们相互搀扶,一路高歌,挺进荒原,来到这充满光荣和梦想之地。在接下来短短3年中,2000余名荣军官兵,用血与汗,用革命战士对党的忠诚,在荒原上辟出10余万亩良田,开出九三“荣军第一犁”。
同年,鹤山农场的9名拓荒者“为垦殖丰年,示范农耕,授命于此建场。开拓者穴地居卧薪眠,饮雪水,食冻餐,勘荒原,踏河川”。选定建场地址后鸣枪三声,被记载为“鹤山第一枪”。“鹤山第一枪”和“荣军第一犁”为黑龙江农垦建成“中国大粮仓”拉开了壮丽的序幕。
经过70年的开发建设,如今的九三拥有耕地379.1万亩,草原143万亩,林地132万亩,水面15万亩。11个国有农场,81个农业管理区,已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黑龙江西部最大的国有农场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九三现代化旱作农业取得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旱作农业排头兵”,粮食总产、机械化水平等大幅提升。
“五一”前夕,九三管理局的耕地陆续开始了播种,对于今年的春旱,九三人早有准备。鹤山农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去年秋收后,农场适时进行了秋整地、秋起垄、秋镇压作业,有效规避了春整地干旱的风险。农场始终把“三秋”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采取秸秆粉碎灭茬还田、翻地、耙地、起垄、镇压等作业,51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黑色越冬。
其中,秋起垄50万亩、秋施肥15万亩,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墒情,减少春季动土,预防春旱发生。
九三管理局以早动争主动,去年秋季在认真抓好秋收工作的同时,狠抓再生产准备的各项工作,378.1万亩耕地都实现了黑色越冬。截至目前,327万亩起垄面积已全部完成春镇压封墒作业,种子和生资全部下摆到位,农机检修全部完成。全局大田播种在4月25日开始,计划种植89.6万亩玉米力争在4月28日前完成播种,235.4万亩大豆5月5日前完成播种任务,马铃薯在5月15日前完成播种任务,其它的在5月20日前完成播种任务,确保农时标准。
鹤山农场第八管理区农机手王强是第三代农垦人,他爷爷当年在农场赶马车,父亲是东方红拖拉机手。王强说,他父亲的年代一台东方红拖拉机配四个人一天只能种一垧地,春天播种完需要两个月。他现在开220马力大拖拉机,两个人一天种50垧地还不贪黑。管理区的2000多垧地10天内全部能种完,粮食产量比小拖拉机年代翻了一番。管理区主任朱磊说,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小农机相比,种一垧地的用工量已经从13人降到了0.5人。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九三管理局调优调专调特农作物种植结构,主要以专品种大豆、玉米、酒用高粱、马铃薯和杂粮杂豆、鲜食玉米、中草药等为主。2018年,种植大豆192.5万亩,其中,专品种大豆120万亩、玉米120万亩,水稻15万亩、小麦5万亩、酒用高粱27万亩,马铃薯6万亩、其他经济作物近3.3万亩,饲草8万亩。全年粮豆综合产能突破28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农业增加值29.7亿元,同比增长14.2%。120万亩专品种大豆和27万亩酒用高粱种植规模均名列全省前茅。全局拥有农机总动力52万千瓦,各型配套农机具9967台套,农用飞机场5处,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7%,农业生产“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集约化”特征明显。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三减”行动科学落实,全局拥有绿色食品认证面积302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0万亩,成为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最宝贵资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5-06/9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