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平
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建高标准农田不仅要满足现代农业生产条件,而且要土壤肥沃、生态安全。建设过程要一地一策,拾遗补缺,不能简单化、一刀切。
必须科学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址。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优先选择障碍因素明显、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注重安全生态,项目选址和开工建设前,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取样测试,对项目区耕地质量进行调查监测评价。在充分借鉴农用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详查成果等重金属污染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调研农业生产现状和主要障碍因素,对备选区域农田土壤、灌溉水进行取样检测,提高建设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围绕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各评价指标权重,深入实地,找准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在原有基础上科学设计工程建设内容和改土培肥措施,并保证经费预算,不能重工程、轻农艺,重数量、轻质量,“一刀切”只搞道路、沟渠建设。
在投资补助标准上,应当实行差别待遇。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地力等级提升难易程度,分区域确定补助标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调动广大农民投工投劳的积极性,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从建设难易程度上,山区大于丘陵区,丘陵区大于平湖区。从建设基础上,应根据田间设施配套程度和旱涝保收能力调整补助标准,总的原则是对于近20年来已经投资建设过田间基础设施的,应该少补;反之,则应该多补。从地力提升空间上,应该是地力提升空间(或潜力)大的多补,提升空间小的应该少补。
坚持数质并重、建管同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把“建了多少万亩高标准农田”等同于“建成了多少万亩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工程建设前后,都要依法依规进行耕地质量评定。通过实地踏勘,详细调查土地权属、地形部位、地下水位、排灌能力、利用现状、土壤类型、耕作层厚度、耕层质地、主要障碍因素等基本情况,按每30-60亩取1个耕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缓效钾、速效钾进行检测,明显缺素和过沙过粘的土壤要加测微量元素和土壤容重、阳离子交换量。疑似重金属污染区,要抽样检测相关重金属指标。应将耕地质量评定结果作为科学评价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成果的重要依据和项目竣工验收的基本要件。只有建设前后耕地地力等级提高一个等级及以上者,或耕地质量等级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者,方能按程序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只有这样,所建项目才能纳入高标准农田面积统计,并上图入库。
要坚持边建设、边管理,既要强化施工过程管理,防止偷工减料,出现“豆腐渣”工程,又要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强化工程建后管护,切实提高工程使用寿命和建设投资效益。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23/9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