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技”斗旱魃


    本报记者刘鸿燕

    春耕季节,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冬小麦主产区降水偏少,墒情不足。虽然前几天普降春雨,但仍然难以缓解冬春以来的旱情。记者走访春耕一线,发现节水农业新技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前两天的雨只湿了点地皮,抗旱还得靠保水剂。”河北省衡水市志清合作社理事长高志清说,2018年秋播冬小麦时,底肥里加施了保水剂,采用了全程节水技术,“往年小麦至少要浇两次水,今年只浇一次,这会儿长势比往年还好。”

    小麦全程节水是指通过科学施用保水剂,以土壤保水、测墒节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核心,综合集成节水品种、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精良播种、播后镇压、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探索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崭新技术路径。

    全国农技中心节水处张赓告诉记者,具有一定吸水存水能力的保水剂好似海绵,能在降雨或灌溉时将多余的水锁住。   

    “因保水剂吸水能力略低于作物根系,当周围土壤含水量下降时,存于‘海绵’中的水,就会缓慢释放满足作物需要,减少灌溉用水。”

    华北是小麦主产区,又是地下水严重超采漏斗区。如何缓和这一尖锐矛盾?全国农技中心近年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组织开展小麦全程节水试验示范,通过集成保水节水核心技术和配套措施,在小麦生育期内少灌1-2次水,实现每亩节水60-120立方米。

    “我的大棚不用地下水,全靠咱这软体集雨窖。”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郑庄子村村民周俊友告诉记者,他负责管护设施农业基地3栋大棚。去年在天津市土肥站支持下,给每栋大棚都建了1个容积185立方米的软体集雨窖。因集成运用“设施膜面集雨+新型软体集雨窖+水肥一体化”技术,自去年以来整个生产周期,两棚两茬西红柿、一棚草莓全部使用集雨窖收集的雨水,地下井水及地表水得以免采。

    这项技术也是全国农技中心在地下水超采区探索集成的节水压采新模式之一。相较于传统水泥、砖混建成的集雨窖,新型软体集雨窖成本大大降低,不易开裂渗漏,耐酸碱盐腐蚀,无需硬化土地,安装简单,可以移动,更为环保。利用设施大棚之间空地,挖土方建一个蓄水量180立方米的集雨窖,全年循环集雨250-300多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农业园区示范表明,软体集雨窖耦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满足一栋大棚一年两季蔬菜所需用水的2/3。

    徐光顺是天津市福顺达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7年,他参与市级新型经营主体示范项目,在500亩玉米大田上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当年节水50%、减肥20%、省工16%,每亩增收261元。2018年,他自掏腰包为1900亩玉米、1000亩大豆补充田间毛管,大豆亩产由350斤提高至440斤。2019年,他追加了850亩春小麦。“5年前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应用于经济作物,大田作物用得极少。”天津市土肥站节水科郑育锁对记者说:“但是,只要见到了实际效果,农民同样会自发应用于大田作物,而国家倡导的农业节水减肥行动就能提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大棚 立方米 大田作物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