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玉
上世纪50-70年代,山西平顺西沟村组织起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依靠集体力量建设山区、改变容貌,生产力大步提升带来了公共积累。
80-90年代,西沟发展乡镇企业,搞活了集体经济,拓展了致富门路。
70多年在植树造林上萧规曹随,西沟有林面积达到2.6万多亩。
历史验证了集体合作在山区农村的成效。如今,西沟在探索中继续找寻农民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新路,衔接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党建焕发活力
2018年10月1日,西沟党总支隆重举办了西沟村党支部成立80周年文艺晚会,所有党员不仅参加还准备了节目。“这么做是要焕发党支部的活力,让党员重新意识到责任与担当。”西沟党总支书记郭雪岗说。
90年代以来,西沟先后办起10多家企业,经济活跃。侧重工业化转型和商品生产的同时,合作社的作用却慢慢淡化。承包经营的农户富了,留守土地的农户却止步不前。
1994年,铁合金厂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苹果树大面积老化枯死。纪兰饮料厂效益下滑。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没了支撑。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
“转型,还要从土地上做文章。而党建则要发挥组织的带头作用。”郭雪岗说,在党支部带领下建设山区,壮大集体经济是出路,合作社不能吃大锅饭,要改革创新发展方式。
党员主题活动、民主生活会、党员培训、党员承包贫困户……活跃起来的党支部成了西沟集体经济前行的发动机和方向盘。
2014年,在铁合金厂厂址上,由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四季飘香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30座香菇种植大棚。22名党员率先入股,带动147户贫困户每户出资100元入股,享受分红。合作社以“支部引领合作社、合作社抓产业、产业联结贫困户”运行。
2016年,西沟集体投入资金,在合作社大棚顶端安装光伏电站,实现立体化开发。2017年,合作社收益22万元,16万元用于务工工资和贫困户分红。
2018年,合作社又改变经营模式,实行分片承包,聘请专业技术和经营人员,香菇销售和劳动效率得到提升,成本大大降低。
机制创新增加收益
从历史和现实走来,合作社承担起了西沟农业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职能,在每一环节上的改革创新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最终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将土地流转给四季飘香合作社后,村民张慧珍没有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大棚里做起钟点工。“时间灵活,能照顾孩子。最忙的时候1天能摘两千斤香菇,加上1亩地400元的流转费,1年收入1.4万多元。”她说。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西沟以股权为纽带,把新型经营主体、集体和农民联结起来,以资产收益和务工收入为主,把土地、劳力、生态等内部资源与市场捆绑,让村民获利。
2016年,西沟引进太子龙服饰企业,以集体土地入股,占股40%。贫困户和农村妇女优先务工,还能享受集体分红。2018年,以同样的方式,西沟与山西曦晟园科贸公司合作发展沙棘产业。
合作社与集体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促进西沟经济长足发展。201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50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
如今,长治市打造出农民合作社区域公用品牌“长治神谷”,创办了农合会展品牌“农合发展博览周”。市场的力量吸引更多的动能向西沟集结。
绿水青山激活潜能
总结西沟的过去,每一次的成功变革都有个相似点,那就是山区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走符合山区特色的路子。
在西沟,沿着步道登上金星峰,可以俯瞰西沟的绿色美景;老西沟内,李顺达故居、新的西沟展览馆正在建设;再往沟里走,李顺达当年组织党员秘密开会的革命岩已成旅游景观;血泪凹、劳模泉等遗址正在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西沟70多年植树造林换来了绿水青山,革命传统、劳模文化积淀形成的品牌,这些都是西沟独具的资源,将成为西沟发展的优势产业。”郭雪岗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16/9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