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苏省沭阳县扎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该镇85岁的仲文成老人正带着两个儿子激动地将一面“调解解民难、大爱爱无边”的锦旗交给了工作人员,并连声道谢。原来,该镇人民调解中心两天前成功调解了老人与子女的赡养纠纷,帮助老人处理了生活费和医疗费的分摊等问题。
扎下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有4名调解员,长期以来,他们借鉴“枫桥经验”,以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着力点,以营造和谐幸福生活为目标,使一件件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仅2018年,他们就化解矛盾纠纷410余起。
走进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迎面而来的是满屋子的锦旗,共有96面。这一面面锦旗,既饱含了群众的信任与感激,更彰显了调解惠民的爱心与成绩。
及时掌握群众矛盾纠纷动态
该镇将各村居科学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各个网格内都设立网格调解员,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包保到户。并要求村(居)调委会,每日统计汇总网格调解员上报的排查预警,定期报送镇调委会,发现重大、紧急预警信息随时报告,对排查出的纠纷苗头和现有纠纷,分类登记造册,根据轻重缓急,明确专人限时调处。
一次,在该镇调委会定期召开的专题研判会上,矛盾排查表中的一起纠纷引起了调委会主任的注意。他立即对调委会成员说:“这个矛盾纠纷是有风险点的,必须及时预警,及时遏制,防止引发矛盾”。
于是,该镇调解委员会专门派了两名调解员到实地了解情况。原来,该镇周沟村村民张某承包了另一村村民钱某30亩土地经营花木,在土地租金问题上两人发生了争执。
了解情况后,两名调解员立即介入调解,分头做张某与钱某的思想工作。开始,两人态度还是各不相让,在调解员的耐心疏导下,张某与钱某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签订了调解协议,双方握手言和。
通过“网格化”的矛盾纠纷排查,该镇全年共排查矛盾纠纷400多件,防止民转刑案件35起,为该镇的信访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把调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为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镇人民调解员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以往坐等当事人上门调解的做法,围绕群众的法律需求,上门提供调解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通过人民调解解决问题。
2月26日,调解员孙国军、唐玉林到丁庙村走访,得知村民老朱有4个子女,但在赡养费用上子女之间意见不一致,导致老朱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孙国军、唐玉林两人当即找到了老朱的大儿子了解核实相关情况,找准问题症结。随后,他们又分别找到老朱的其他三个儿子,通过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用了一上午时间,最终说服四人达成一致意见:以10天为周期,轮流照顾老朱生活,并提供每月300元“零花钱”。
切实帮助农民工讨薪维权
该镇是著名的花木之乡,每年都有不少外商到当地经营花木,在当地聘请农民帮其工作。由于行情等诸多因素影响,经常出现老板发不出工资现象,引发欠薪纠纷。该镇调委会总是靠前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该镇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后出警,带回一个中年男子,后面跟着数十名愤愤不平的群众。
原来,中年男子是外地人,在沙巷村包了28亩土地经营花木,招聘当地10多名农民帮其工作,因为行情不好亏损,欠下村民2年土地承包金和工人工资近100万元,想卷铺盖跑路,后被村民发觉,双方推搡吵闹,扭打成一团。
该如何处理呢?两个民警小伙子犯了难,帮群众讨债?老板一言不发,没钱;批评教育后放他回去?激愤的群众不答应;临时羁押?无法律依据。两民警思来想去,还是交到了镇矛盾纠纷调委会处理。
正在值班的调解员唐玉林披着棉衣来到调解室,招呼大家坐下,问明原委后,温和地向老板发起了心理攻势,一番苦口婆心的引导之后,老板的心理防线溃了一半,向唐玉林提供了在沭阳的亲友电话,调解员老唐通过电话诚恳地向其亲友介绍了纠纷情况,并建议他们协助解决。经过一阵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老板的亲友带着部分现金来到调解室,支付了部分欠款,又写下了还款协议和担保承诺书。此时,天已快亮了。赵桂珍程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04/9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