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美高原启新章


    本报记者郜晋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四个扎扎实实”根本要求,推动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动员、科学谋划,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9年伊始,青海省委召开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省委书记、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建军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振兴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抓手抓紧抓牢、抓出成效。同时,要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完善工作、形成合力,走出具有鲜明青海特点和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青海省省长、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宁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突出工作重点,明晰工作路径,掌握工作方法,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过去的一年,青海乡村振兴步伐铿锵,坚定前行。回顾2018年,青海省委成立了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建立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战略十大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行动》《乡村振兴百乡千村工程行动》;编制完成了《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优先安排1.3亿元财政资金在27个村(场)开展示范试点工作。

    既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又有真金白银的实际行动。一石激起千层浪,乡村振兴的新潮热涌广袤高原,并夺下一项又一项战果,17.6万贫困人口告别贫困;改造农牧民危旧房6万户;农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广大农牧民群众住进砖瓦房、喝上放心水、走上小康路,高原大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恢宏巨变!具有青海鲜明特点和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也越来越清晰……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向导,大力实施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让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成为脱贫致富、乡村产业兴旺的“主引擎”,让农牧民群众充分分享产业融合红利——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县,是青海省枸杞种植规模最大的县,曾经创下亩产鲜果单产最高纪录2600公斤。如何凭借着独特的地域和产业优势,实现枸杞产业振兴,让农牧民群众富起来,一直都是摆在都兰县决策者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哈西娃村是都兰县宗加镇一个传统的蒙古族牧业村,10年前,曾是全镇最穷的村,在县里都挂上了名号。刚刚返乡回来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温国忠,瞅准时机果断地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思路,在做强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枸杞产业。这一思路被村“两委”班子一致看好。       

    思路对了,还要敢干能干。现如今,哈西娃村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老百姓见到了真金白银。温国忠说:“仅仅种得好已经不能满足哈西娃村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继续转型。”

    之后,村里开始瞄准枸杞初加工,并建成了集烘干区、色选区、包装区于一体枸杞初加工基地,这让哈西娃村枸杞的价格每吨提高了4000元。枸杞产业一跃成为带动哈西娃村集体经济飞速增长的“引擎”。

    除了枸杞,不得不说的还有牦牛。青海是世界牦牛主产区。牦牛产业是青海最具特色、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农牧产业之一,更是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

    青海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说:“青海牦牛存栏总量480多万头,居全国之首,占全世界牦牛存栏量的32%。然而,庞大的数量背后却是多年以来原始放牧、产业粗放发展、产业化程度低的状态。牧区要推进产业振兴工程,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牦牛产业。”

    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村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转方式、育主体、闯市场,走出了一条由粗放游牧方式到设施标准养殖,由一家一户分散放牧到规模集约发展之路,通过股权量化、按股分红等手段,既调动了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分享了产业发展收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牦牛 枸杞 草原 草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