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飞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建房是许多农民的头等大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以及总体规划、房型设计、质量验收等环节的缺失,以至于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整个环境杂乱无章。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启动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程,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大花园建设的“牛鼻子”。仅不到一年,全市就基本完成了“一户多宅”整治,不仅整出了空间和环境,农村风貌得以显著提升,还整出了指标和资金,为产业兴旺注入强劲动力。
重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根据计划,今年,国家将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那么,衢州抓农房整治,如何解决量大面广的建房旧疾?怎样疏堵结合,构建农民建房服务体系?又如何通过资源转化来推动产业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衢州进行了深度采访。“立”:摸清家底,统分结合
柯城区双港街道五湖村白凉亭自然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毗邻区政府,绝对的“黄金地区”。过去,村民为了多赚房租,房前屋后搭钢棚,后来愈演愈烈,乱搭乱建附属房、随意扩充围墙。全村43户人家,有31户存在违建,流动人口是本地人的6倍多。
村党支部书记毛荣山家是村里少数几户没有违建的。对“脏乱差”,这位老书记感慨颇深:“这么多的违建,你说村庄环境能好到哪里去。而且,人员复杂,治安成了大问题。村里也想管,但关系到各家利益,怎么管?”
在城郊,像白凉亭这样的村庄并非个例,同街道的黄头街自然村,也是几乎家家都有违建辅房,租金收入“颇为可观”。而在当地农村,更为严重的是“一户多宅”。这些年,农民富了后,新房越建越多,可新农村依旧不“新”,土地高度紧张,资源却又大量浪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怎么深化?乡村大花园怎么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又怎么实施?”一次大会上,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连抛3个问题。在他看来,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就是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不但能够有效改变要素资源低配、错配、无序配的乱象,还能破解资源、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2018年6月,衢州市委正式将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作列入15项攻坚任务之一,同时成立专班,成员不仅包括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还涵盖了宣传部、纪委、组织部等。县里则上行下效,打通各部门、各条线,全市形成一体化格局。
工作启动后,衢州谋定而动,要求各地先摸清家底,建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的规划体系,同时确定适建村、限建村、禁建村名单和农民集聚点建设计划。
在规划制定上,衢州倡导有统有分。比如属于硬杠杠的“六不能、四必须”,即不能在沿路沿河沿岸控制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建房,不能占用优质耕地、圈占大围墙,必须块状集中建房,必须限制建筑高度,必须统一建筑风貌,必须美化绿化庭院;至于哪些列入复耕资源,哪些旧宅需要保护,哪些可有偿调剂使用,哪些又可开发利用的,则由各地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自主决定。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光华告诉记者,目前,衢州已形成农房信息“一户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而通过“拆用结合”推进整治,全市“一户多宅”整治后复垦面积1858亩,用于公共设施建设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并且收储了近48万平方米的旧宅,调剂使用超过16万平方米,盘活了资源,又有效解决了困难户建不起房、农户没有宅基地建房的问题。
“精”:精准施策,重构体系
徐文光认为,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重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至于怎么重构,表面上看,是批、建、管等问题,但实质上,是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乡村风貌提升体系、资源转化利用体系的组合拳,不能孤立地抓农民建房,也不能大拆大建搞造村运动,必须通过抓农民建房来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大花园建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4-04/9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