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大山深处的幸福回响


    十八洞村全貌

    永顺县农民采摘油茶

    十八洞村村民在道德讲堂学习

    古丈县默戎镇龙鼻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游客展示苗族花带编织技艺

    图为永顺县松柏镇举行的土家族庆丰收活动“晒龙谷”

    本报记者高文杨娟

    春风吹,人心暖。2019年的春天,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春风格外暖人。

    “以前,春节一过,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成群结队去务工;如今,村民不仅在家创业、就业,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把外面成百上千的客人引了进来。”说起村里从过去暮气沉沉的“空心村”到现在生机勃勃的“幸福村”,花垣县十八洞村“幸福人家”农家乐老板杨超文笑脸盈盈。

    “过去,村里种100亩茶叶都卖不掉,如今茶园面积扩种到了1万亩,茶叶却还不够卖。”站在漫山遍野的茶园间,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党支部书记向天顺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茶叶不仅走出了湘西,还闯进了欧盟市场。

    “以前,种植果树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手上有技术,心里有底气,哪怕遇到天灾也能够从容应对。”3月10日,阳光透过柚子树的枝桠洒在田顺新的身上,他正操着剪刀熟练地剪枝,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去年冬天,湘西大部分地区遭受了低温冰冻灾害,虽然果树不同程度地冻伤,但只要抓住回暖季节剪枝补损,又能迎来今秋的大丰收。

    这是发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精彩故事。一切变化,源于四个字——“精准扶贫”。

    2013年11月3日下午,雨过初晴。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湘西贫困群众的牵挂,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了花垣县十八洞村。看住处、揭米仓、进猪圈,总书记仔细了解特困户施齐文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在低保户施成富家的院坝,总书记同大伙儿共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总书记的到来,犹如一缕春风,给穷苦了千百年的湘西带来了生机和希望。5年多过去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传来了阵阵幸福回响。

    一番殷切嘱托一种牵挂常在

    “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是曾经十八洞村的真实写照。而十八洞村,还只是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湘西自治州贫困状况的一个缩影。

    “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向贫困宣战的步伐,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也就是在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指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5年来,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一直都在: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特别询问十八洞村群众收入、大龄男青年“脱单”等情况;2017年6月23日,习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湖南省支持湘西州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十项工程”和十八洞村脱贫成效给予了肯定;2018年3月3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听取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会上,当听到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业和乡村旅游增收脱贫后十分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对湘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特殊关怀,对湘西的干部是压力,更是动力。”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湘西自治州委书记叶红专表示,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湘西自治州一定不负嘱托,瞄准脱贫目标,开展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不能一蹴而就,连续6年,湘西州自治州的一号文件全部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谁来挑大梁?瞄准攻坚目标,湘西自治州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四套班子齐唱戏,全州人民齐上阵”的精准扶贫格局。抓住关键少数,大力推行“州级领导联县包乡、县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工作,州、县市党政正职每年走遍重点贫困乡村,实地调研解决困难问题,带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精力下沉到一线、各方资源聚集到贫困村,州、县(市)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主攻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尖刀排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形成了领导精力更集中、乡镇责任更明确、部门作为更积极、驻村队员更尽职、村组干部更细心、群众脱贫更主动的浓厚工作氛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猕猴桃 土地 茶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 广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