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山里人的愿望正在实现


    裴新平本报记者朱海洋

    “咱村以后也有休闲广场了”“有了那水库和水厂,可以跟城里人喝一样的自来水了”“再也不会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了”……最近,在浙江省缙云县大山里的昆洪村,村民们常聚在村口,踮脚探头,围着讨论贴在墙上的规划图。你一言,我一句,大伙越看越激动。

    新建水库和水厂,山塘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昆洪片区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全村2500余名百姓期盼已久的愿望。记者发现,其背后,是一个村庄与一所高校的故事。

    时光回到2015年9月。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挂职干部郭京,刚走上缙云县常委、副县长的岗位,还不满2个月,就被请到了市电视台的一档问政节目。没想到,场面火辣,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郭京接到了一个“急诊号”。

    县里有个岭口村,2014年,荣膺丽水市绿化示范村、缙云县洁净示范村的称号,然而4个自然村却极不平衡:3公里之外的下周村,饮用水尚无法保障;5公里之外的田寮村,村容杂乱、村道破旧。村民们心理落差非常大,感觉自己村是“后娘养的”,希望政府给个说法。

    事实上,对于村民饮水,从省到县不可谓不重视。但毕竟由于工程建设时间久远、前期投入资金有限,加上管理不到位等,如今,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开始凸显。下周村的问题就极具代表性:高温干旱供水不足,丰水期水质又得不到保障。

    在缙云县许多村庄,既没有大型骨干蓄水工程,小型山塘又点多面广,管理水平低、防汛压力大。起初,县里提出“建大废小”,但耗资巨大难以落地。浙江水院派驻干部支援地方建设,能不能利用专业力量,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很快,学校就行动起来,由测绘与市政工程学院陈斌教授带队,迅速集结专家进行会诊。

    第一次实地调研后,陈斌就意识到,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必须开拓全新的思路与方案。随后的1000多天里,团队走遍了舒洪镇的山川与村落,光是数据材料就收集了厚厚的十几本。

    经过多年的调研、论证与规划,陈斌团队提出以蓄水工程“建大改小”为主要措施,结合农田灌溉、农村饮用水提升、农居环境改善,在条件允许的片区,实行废弃或改造部分杂乱的小山塘,集中建设骨干蓄水工程、优化村镇水资源配置。

    很快,“建大改小”的思路变成了一份份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陈斌决定,先挑选一个村,进行试点探索,待整套模式成熟后,再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在统筹考虑后,昆洪村被选为首块“试验田”。

    按照设计大纲,缙云县拟在昆洪村的下园自然村悬藤坑,新建一座小型水库,可新增供水量100万立方,原有山塘则予以废弃改造,新建水库仅占用较少林地,却新增了约140亩水田,还能改善灌溉面积1800亩,而配套水厂建成后,更一举改善了全村的饮用水问题。

    就在农饮水项目推进的同时,浙水院的“智慧水利”项目也被提上日程。据浙水院校长华尔天介绍,该项目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传感、云计算、新一代信息传媒等技术,实现对自然界水体的全面准确实时检测,对传统水利水务的全领域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水利民生服务工作水平,推动走向水利现代化的3.0版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绿化 休闲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