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陕西紫阳:擦亮民歌文化名片


    紫阳民歌剧《茶山情》剧照

    秦毅文/图

    “山歌不唱不开怀,久不唱歌忘了哥,久不撑船忘了河……”

    “山歌亲哎,土里长来土里生。掏心话儿口头语,我爱唱来你爱听,高山流水有知音……”

    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歌唱是一种习惯:青年人谈情说爱时有缠绵热辣的情歌、盘歌,婚嫁时有哭嫁歌、迎亲歌,老人办丧事有凄凉悲哀的孝歌、送葬歌,田里干农活有高亢激越的号子,茶山采茶有悠扬婉转的花山姑娘、牧羊恋歌,即便行路都有报路歌。

    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紫阳民歌,与不少非遗项目一样,在乡土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也有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但正因为拥有“不唱不开怀”的文化基因,较为偏远的山区小城紫阳正在诠释着古老民歌的新唱法。

    唱民歌唱出“秘诀”

    在紫阳县城关镇有一个被当地文化旅游部门认定的“文化民歌大院”——何家大院。对于当地何氏民歌演唱队来说,这里是他们驻场演出的舞台,融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民歌大院为众多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着特色农家乐。当然,“走出去”同样是民歌队的经营战略。何氏民歌演唱队队长何显鹏说,他们现在一年演出约200场,除去大约一半的公益性免费演出外,一年到头,全队人均收入也在七八万元。

    打开市场的秘诀是什么?民歌队队员表示,他们靠品质、口碑已逐步打开了安康、汉中等地更为广阔的市场,收到了更多的邀约。“为了吸引更多年龄段的观众,我们创作、加入了更多的情歌。在表现方式上,不断美化服装、道具等,并且加入小戏、小品,让表演丰富,更加吸引人。”何显鹏说。

    笔者了解到,还有一个“秘诀”当事人并未“直言”,那就是与歌唱传统不可割裂的民风民俗。“谁家老了人了(老人去世),谁家娶了亲了,不请人来好好地唱一唱,是会被乡党们耻笑的。”一位知情者这样表示。在位于紫阳县绕溪镇的民间歌手范德顺家里,笔者看到,在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范德顺多年来手抄、积累下的十来本民歌歌本中,“丧歌”的占比相当高。

    让何显鹏等民歌手受益的另一因素是近些年紫阳民歌日益提升的品牌效应。

    推民歌推出产业

    紫阳是文化大县,素有“茶乡”“歌乡”之美誉。为更好地传承紫阳民歌文化,紫阳县委、县政府2013年将紫阳民歌剧《茶山情》作为该县从沉淀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到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突破口。

    将原生态民歌与民间舞蹈元素相融合的《茶山情》,全部由当地演员本色演出,其中多位还是当地的名歌手、非遗传承人。他们用质朴的歌声在剧中讲述着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铁道兵与紫阳茶山姑娘间的爱情、亲情故事。《茶山情》剧中音乐全部以紫阳民歌为主,在展示民歌魅力、增强公众对非遗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让更多的游客通过《茶山情》认识紫阳、了解紫阳、关注紫阳。

    近年来,紫阳把加快文化发展繁荣作为提升县域发展软实力的突破口,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主推文艺精品。以紫阳民歌为背景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于2011年推出,将古老的民歌送上了国际电影节的大舞台。据紫阳县文广局副局长兰琼介绍,为了进一步支持紫阳民歌发展,当地采取商业运作模式,宣传推介民歌剧《茶山情》等文化产品;创新紫阳民歌展示方式,发展演艺产业。

    保特色坚持原生态

    “‘三个50工程’就是要走访50位50岁以上的紫阳民歌手,用音视频的形式保存50首最有山味、最具原生态的紫阳民歌。”紫阳县汉剧民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文生说,紫阳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流传方式发生了巨变,除爱唱、能唱民歌的年轻人正在减少外,经过包装、艺术处理后的民歌,也不是一般的农民歌手能驾驭得了的。

    不仅是唐文生,当地多位民歌研究者同样有着“发展中的烦恼”。紫阳民歌省级传承人夏清华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紫阳民歌疏远了,应当下大力气,创造新环境,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与民歌接触,从而熟悉它、爱上它。“紫阳民歌的发展需要两种方式并存。”夏清华认为,一方面是通过艺术的提升,让它在舞台上绽放;另一方面则要创造条件,让广大农民继续按照自己原生态的唱法去唱。如在给农民教歌、创作时,就应适合他们的喜好,多教一些简约的歌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沉淀 积累 下大力气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