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贵州:乡亲们笑得更甜了


    本报记者刘久锋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首打油诗,形容的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的贫困面貌。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核桃坝,一栋栋黔北民居分布在林茶之间,一条条休闲步道、木栈道穿越在绿水青山之中,老年公寓、百茶广场、垂钓竞技场、观光亭、接待中心、农村公交、客运、村电、卫生、物流、金融、供水、客房、会务等公共功能齐全,真正是“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更比城市美”,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我们以党建带村建不断夯实阵地堡垒,选好配强敢想肯干的村级集体班子成员,扭住茶产业这棵‘摇钱树’,不断延伸产业链,最终实现了以茶致富,以茶闻名,以茶兴旅,茶旅一体化大踏步发展的目标。”核桃坝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说,2018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村民人均纯收入1.78万元,集体经济420万元,实现全村综合产值2.42亿元。

    这些数字是“我是一个幸福农民”最好的佐证,更是“到湄潭当农民去”最足的底气。

    撕下贫困的标签、贴上靓丽的名片,贵州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而在2018年,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人均纯收入更是达到8943元。日子越来越好的海雀村民知感恩、懂感恩。“我们要争气,要懂得感恩,把党中央的牵挂转化为奋斗的力量,把海雀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表示。

    “贵州省农村发展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民群众在改革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昌鹏说。

    2014年以来,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闻名全国,原因就是该村通过探索实施“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致富”的发展路径,成立村集体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村民用承包土地入股合作社,实现合股联营、合作生产,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强弱联合、共同富裕”的发展格局。

    “塘约的改革,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转变,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转变,从脏乱村到美丽村的转变,从封闭村到开放村的转变,塘约村成为贵州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塘约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说。据统计,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万元,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到312万元,一个富裕、自信、开放的塘约村呈现在黔中大地。

    在改变中突破、在打破中创新,破题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增强了贵州农村发展新动能。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到过的地方。在和村民座谈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在花茂村,水泥路已经占到98%以上,还通了天然气、自来水。谁曾想过,这里之前的电压低到煮不熟大米饭。对于村里的变化,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是亲历者,更是带头人。

    当地陶艺非遗传承人母先才,祖辈都有制陶手艺,开了一个陶艺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来到母先才家的陶艺馆参观,嘱咐他一定要把土陶手艺传承下去。随后,这里成了当地游客的“打卡”店铺之一。花茂村的种植大户王文宽是村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说,自己以前种地都是用土办法和经验,眼界很狭窄,一亩地一年只有5000元的收入。加入合作社之后,通过改用有机肥、猪粪牛粪等,蔬菜变成了有机蔬菜,现在每年一亩地有1万多元的收入。

    “花茂村在脱贫的路上,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充分发挥当地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二是引进了九丰农业公司,发展农业产业,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潘克刚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核桃 蔬菜 不断夯实 茶叶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