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拥抱属于每一个人的“大江大河”


    孟德才

    近日,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大江大河》首播结束,但该剧所引发的对于改革年代的追忆与探讨却并未落潮。这部豆瓣评分8.9分、跨圈层传播的《大江大河》,不仅赢得了亲历改革的父母一代的青睐,还引来不少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一代的关注。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大江大河》的热播,对于我们思考改革与时代、改革与个人的关系,营造了一个积极的社会氛围。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长篇小说《大江东去》,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大江大河》必然要触及对改革之初那段历史的把握和再现。剧作巧妙地采用了“弄潮三子”的戏剧结构,分别选取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作为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代表,全景式展现了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1978—1988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迁。这之中,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诸如恢复高考、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个体经济放宽放活等,都在电视荧幕上得到生动鲜活的呈现,不再是躺在历史教科书里硬生生的词汇。

    农村改革是《大江大河》着墨颇深的一条主线。电视剧把解剖和关注的焦点落在一个叫“小雷家村”的地方。剧中的小雷家村,具有现实中小岗村的影子。改革之前,用村支书雷东宝的话说,这里的村民放屁都是红薯味儿,一年都头吃不上几顿肉,成群成对的男娃说不上媳妇儿。“不改革,没出路。”退伍军人出身的雷东宝拿出了敢闯敢拼的劲头,带领村民分田到户、开办砖厂、搞养殖、办电线厂,不仅改变了小雷家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更让小雷家村成为全省农村发展的典型。从历史的情景出发,我们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激发这些农民签下生死状、顶开改革大门的,不是英勇传奇的使命召唤,而是生存、繁衍、尊严的本能驱使。这也正是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磅礴出世的最原始、最强劲、最根本的动力所在。

    《大江大河》所讲述的时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勃兴的黄金时代,遍地都是机会,到处都是改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生活的诗意与梦想。《大江大河》剧中人物也显现出这样一种积极求变、拥抱时代的精神气质。宋运辉为争取上大学的机会,顶着烈日,在革委会大院当众背了两百多遍人民日报关于支持知青上大学的社论;雷东宝坚信,只要自己遵纪守法,村民团结一心,就没有人能告垮、压垮、挤垮小雷家村;杨巡乐观地认为,凭着自己做生意的天分和勤快的品格,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卖馒头换鸡蛋生意,也能从中赚到钱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份自信和坚定,并非脸谱化的存在,而是这些人物骨子里的特质,也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尽管隔着时空,我们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它鲜活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当前充满迷惑和困扰、“非佛即丧”的年轻人无疑具有正本溯源的激励作用。

    在全力展现改革时代宏观之势和精神内核的同时,《大江大河》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大时代里个体生命的细微观照,这也是《大江大河》做到“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的关键密码。《大江大河》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其中尤以姐姐宋运萍的命运最令人唏嘘。她天性柔弱,却始终以刚强示人。为了把上大学的名额让给弟弟宋运辉,她背着全家人填写了放弃申请书,一笔一滴泪;为了弥补丈夫雷东宝鲁莽急躁的性格缺陷,她费尽心力,最终因为一场意外赔上了性命。这位善良大方、温柔似水的女性,既是改革先行者们冲锋陷阵时最柔韧的铠甲,也是先行者们在改革受阻时所付出的最惨痛的代价。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诚如《大江大河》剧名所示,改革的浪潮如同大江大河一般一浪接着一浪,岁月不止,奔流不息。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的见证者,也是改革的推动者。从父辈手中接过改革接力棒的我们,如何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价值,不仅事关个体人生梦想,也关乎时代车轮的进一步前行。太阳每天都在照常升起,愿每一个沐浴在新时代阳光下的个体,都能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尽情拥抱属于自己的“大江大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红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