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在家门口就能圆致富梦”


    王利群本报记者吕兵兵

    这几年在齐鲁大地上建起的众多扶贫车间,不仅能够有效助力贫困村摘帽,也成为了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的首选。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临沂市,已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1亿元,建成资产收益类扶贫车间297家,直接安置4618名群众就业,辐射带动2.34万名贫困群众脱贫。

    大量扶贫车间的建成,如何提高利用效率,如何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要让扶贫车间成为扎根农村、屹立不倒的致富车间,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临沂市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熊长远说,“临沂创新推进‘四化四力’工作举措,探索形成了科学选建、高效运营、多元联结、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四重效应’,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圆致富梦。”

    选建产业化,确保扶贫车间发展有潜力

    “建设车间不是问题,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在建设之前就对接了区域内多个柳编和红薯种植加工企业,根据他们的发展需求建成了2个扶贫车间和2个电子商务中心,建成后立即租给当地企业,实现了建成即受益。”临沂市临沭县青云镇党委书记陆永春说。

    在临沂市平邑县,依托当地金银花、果品产业优势,新改建的扶贫车间有19家用于发展金银花、水果罐头加工业,吸纳376名群众实现就业脱贫。临沂市兰山区则依托城区商贸物流发达的优势,把扶贫车间租赁给劳动密集型的雨具加工企业,一个车间就直接帮扶21户贫困户。

    据熊长远介绍,临沂选建扶贫车间,按照因地制宜、因需设置的原则,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基础,嵌入县域优势产业,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实现了扶贫车间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临沂立足区域主导优势产业,实施了“百企精准扶贫联盟”行动,筛选出服装、鞋帽、果品、草柳编、工艺品加工等市场前景好、适合贫困人员就业特点的项目,建立扶贫车间项目库,搭建双向对接洽谈会等对接平台,引导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贫困乡村布局设点,延伸产业生产链条,吸纳贫困人口参与产业链条获得稳定收入。同时,采取“就近建设”原则,在贫困村中心位置布局,让老弱残贫困人口、居家妇女愿干、能干,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运营市场化,确保车间效益增长有活力

    临沂市郯城县高大制帽厂是生产机制帽、机制垫、手编帽、钩针帽等工艺品的重点龙头企业。该县自推动建设扶贫车间以来,扶贫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发展需要,以扶贫车间建设为载体,帮助企业在贫困村庄建立了20个分厂和50多个代加工点,辐射带动近2万人走上致富路。

    在临沂市沂水县,返乡人员曹淑云通过自主创业创建服装公司后,在3个贫困村设立3个扶贫车间,对就业群众进行手把手技能培训,带动15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

    龙头企业将生产线或加工点向贫困村延伸,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缓解用工难题。返乡人员创业,可有效利用扶贫车间这个平台,减少创业成本,引进新兴产业。一些村庄利用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废旧校舍等,改造建设成扶贫车间,以来料加工业务为主,由村集体牵头领办经营,经营收益用于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扶贫车间就地开展产品深加工、订单生产、代管代养等,实现了互利双赢。

    联结多元化,确保村户收入增长有动力

    “每天走路来上班,家门口就能致富。加工一件5毛钱,一天能做两三百件,算下来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呢。”2018年12月6日上午,在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东石门村的扶贫车间,贫困户张霞告诉记者。

    除了每月到手的工资收入,东石门村还利用扶贫车间租金和村集体入股的股金,每年为51户贫困户每户分红400元。得益于这样的受益模式,临沂帮助众多贫困户实现了多渠道、多路径增收脱贫。

    “进厂务工挣薪金,企业承租分租金,资产入股得股金,公益设岗赚酬金……临沂发挥扶贫车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企业与贫困村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村户多渠道、多路径增收脱贫。”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管佃如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技能培训 多渠道 红薯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