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8年,对于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来说,并不平静。这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旧动能持续转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在农业企业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局,农业企业发展迎来了以居民消费升级为导向的产业升级机遇和支农惠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叠加的黄金期。另一方面,随着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基调,农业企业面临着亟需节本增效、转型升级、内涵提升的现实挑战。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8年,我们看到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惧压力,扬起了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风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村资源要素融通共享,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创新拓展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空间,绿色逐渐成为农业企业谋划事业版图的底色,加强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成为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发展共识。
2018年,各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新理念、创领新业态、集聚新动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呈现新亮点。
经营主体多元发展。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联合与合作为依托,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类产业化组织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实力稳步增强、质量明显提升,成为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目前,经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达8.7万家,产加销或产销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万多个,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的专业市场4000多个,全国10个省份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近1000个。
业态模式不断丰富。各地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农业产业化经营掀起新篇章,以农产品电商、农资电商、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农业生产租赁、农商直供、产地直销、食物短链、社区支农、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新兴业态风生水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超过40%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农产品销售,超过1/6涉足乡村旅游休闲产业。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引导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龙头企业合理利益、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以品质为基石,以品牌为追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覆盖“从田头到餐桌”“从种子到筷子”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唱响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的同时,引领“吃饭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变、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规模结构不断优化,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突破8000家,过100亿元的达到70家;品牌培育成效明显,超过一半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
竞争能力日益增强。引导龙头企业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健全全产业全要素链条,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发挥资源的集约优势、产业的领军优势、市场的开拓优势,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近三成科技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八分之一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荣誉。监测合格龙头企业近两年固定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7%。部分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进行生产经营布局,主动融入世界农业产业链条,话语权、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
联农带农成效明显。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促进组织模式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制定《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开展产权层面深度融合。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典型宣传、开展产销对接、强化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多渠道就业增收,有效促进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27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初步形成了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万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2-24/80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