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平本报记者刘久锋
隆冬时节,天空湛蓝,阳光明媚,山村客车绕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自贵州省天柱县城驶抵“黔东第一关”瓮洞,记者慕名来到抗日名将吴绍周和苗族作家吴绍文的故乡——光明村。
都说“崎岖山路盘山绕,穷山恶水收入少”,走进光明村,映入记者眼帘的却是连片的种植园长满绿油油的蔬菜,一栋栋鸡舍时不时在山间浮现,山寨里除了羊咩鸡鸣,还传来机器的轰鸣声。
如今,在光明村的田坝子及山水间,处处都能感受到“创业星、公正星、关爱星、孝敬星、妇幼星、文艺星、公益星、德育星、劳模星、宣教星”十星“党员中心户”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穷村变了样村民脱了贫
“现在日子好过得很,儿子儿媳找钱有了门路,我们都享清福啦!”村头,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聊着这些年的变化。
“要不是有这些十星‘党员中心户’的带动,现在的这种幸福生活连想都不敢想。原先的样子现在已看不到了,当时是个出了名的穷苦村,大家‘丰年刚吃饱,灾年日夜熬’。”谈到不堪回首的过往,他们还用“一根扁担两头钉,苦难日子压死人”这句顺口溜来自嘲。
光明村的前身是客寨村和梭坪村,位于清水江下游,处于湖南省会同、芷江、新晃、黔阳四县包围的湘黔边界,村民多以放排、扒船、捕鱼和种植五谷杂粮为生。
由于人穷地薄,有人为这个村归纳了四个字:“三穷三多”(人穷、地穷、村子穷;荒地多、懒汉多、光棍多)。“有女莫嫁客梭人,嫁到客梭泪纷纷;寨里只有三件宝,蓑衣扁担和荒草。”一首这样的歌曾在周边村寨传唱了好几代人。
光明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共有1007户3568人,党员67人,贫困户97户274人。村党总支书记蒋文彬回忆说,过去,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滞后,地处湘黔边界,缺资源、缺技术、缺动力,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组织设置不合理,引导村民脱贫致富的组织力、影响力有限。
蒋文彬介绍,2014年,村党支部“对症下药”,在全村推行十星“党员中心户”做法,按照居住相邻、产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把乐于服务群众、文化程度高、“双带”(一名干部带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党员带一名群众)能力强、群众信服的党员确定为“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联系3-7名党员,每位党员服务5—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党员联系,每名党员都有“中心户”带动。
四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光明村在十星“党员中心户”带动下,先后开办了铝合金加工厂3家、家具加工厂3家、装饰公司2家、木材加工厂1家、石材加工厂1家、水泥砖厂1家、模具水泥制品厂1家。
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已达一定规模,有高产油茶2680亩、烤烟300亩、百合100亩、精品果树61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60亩;有小香鸡2万只、甲鱼23亩、龙虾30亩、鸡鸭4000余只、猪牛羊等牲口1000余头、山塘和稻田养鱼1万余尾,为群众打造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村委会统计数据显示,光明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600元提高到2017年的4800元,133户352名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谈及光明村的变化时说:“因为有了创业星、劳模星等十颗‘新星’这个‘脱贫引擎’,人勤山变样,村强产业兴。有了他们的百倍付出,才有光明村苗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十星展拳脚合力助脱贫
在光明村十星“党员中心户”中,蒋文彬被评为“创业星”。
过去,蒋文彬一直在湛江、海口等地打工,从事海上货运,月薪1.5万-2万元。2007年,他回到家乡瓮洞镇创业,创业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家乡的贫穷、落后,于是,他再次奔赴海口,继续学习先进经验,立志学成后回来带动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2011年,蒋文彬回乡成立“黔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佛山市伟民铝型材生产厂家展开合作,投资120万元购进先进生产机械进行生产,带动5户村民自主创业,帮助1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03/8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