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十星”带动促振兴

网友投稿  2019-01-03  互联网

    唐安平本报记者刘久锋

    隆冬时节,天空湛蓝,阳光明媚,山村客车绕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自贵州省天柱县城驶抵“黔东第一关”瓮洞,记者慕名来到抗日名将吴绍周和苗族作家吴绍文的故乡——光明村。

    都说“崎岖山路盘山绕,穷山恶水收入少”,走进光明村,映入记者眼帘的却是连片的种植园长满绿油油的蔬菜,一栋栋鸡舍时不时在山间浮现,山寨里除了羊咩鸡鸣,还传来机器的轰鸣声。

    如今,在光明村的田坝子及山水间,处处都能感受到“创业星、公正星、关爱星、孝敬星、妇幼星、文艺星、公益星、德育星、劳模星、宣教星”十星“党员中心户”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穷村变了样村民脱了贫

    “现在日子好过得很,儿子儿媳找钱有了门路,我们都享清福啦!”村头,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聊着这些年的变化。

    “要不是有这些十星‘党员中心户’的带动,现在的这种幸福生活连想都不敢想。原先的样子现在已看不到了,当时是个出了名的穷苦村,大家‘丰年刚吃饱,灾年日夜熬’。”谈到不堪回首的过往,他们还用“一根扁担两头钉,苦难日子压死人”这句顺口溜来自嘲。

    光明村的前身是客寨村和梭坪村,位于清水江下游,处于湖南省会同、芷江、新晃、黔阳四县包围的湘黔边界,村民多以放排、扒船、捕鱼和种植五谷杂粮为生。

    由于人穷地薄,有人为这个村归纳了四个字:“三穷三多”(人穷、地穷、村子穷;荒地多、懒汉多、光棍多)。“有女莫嫁客梭人,嫁到客梭泪纷纷;寨里只有三件宝,蓑衣扁担和荒草。”一首这样的歌曾在周边村寨传唱了好几代人。

    光明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共有1007户3568人,党员67人,贫困户97户274人。村党总支书记蒋文彬回忆说,过去,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滞后,地处湘黔边界,缺资源、缺技术、缺动力,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组织设置不合理,引导村民脱贫致富的组织力、影响力有限。

    蒋文彬介绍,2014年,村党支部“对症下药”,在全村推行十星“党员中心户”做法,按照居住相邻、产业相近、便于管理的原则,把乐于服务群众、文化程度高、“双带”(一名干部带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普通党员带一名群众)能力强、群众信服的党员确定为“党员中心户”,每个“中心户”联系3-7名党员,每位党员服务5—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党员联系,每名党员都有“中心户”带动。

    四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光明村在十星“党员中心户”带动下,先后开办了铝合金加工厂3家、家具加工厂3家、装饰公司2家、木材加工厂1家、石材加工厂1家、水泥砖厂1家、模具水泥制品厂1家。

    目前,种植业和养殖业已达一定规模,有高产油茶2680亩、烤烟300亩、百合100亩、精品果树61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60亩;有小香鸡2万只、甲鱼23亩、龙虾30亩、鸡鸭4000余只、猪牛羊等牲口1000余头、山塘和稻田养鱼1万余尾,为群众打造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村委会统计数据显示,光明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600元提高到2017年的4800元,133户352名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天柱县委书记陆再义谈及光明村的变化时说:“因为有了创业星、劳模星等十颗‘新星’这个‘脱贫引擎’,人勤山变样,村强产业兴。有了他们的百倍付出,才有光明村苗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十星展拳脚合力助脱贫

    在光明村十星“党员中心户”中,蒋文彬被评为“创业星”。

    过去,蒋文彬一直在湛江、海口等地打工,从事海上货运,月薪1.5万-2万元。2007年,他回到家乡瓮洞镇创业,创业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家乡的贫穷、落后,于是,他再次奔赴海口,继续学习先进经验,立志学成后回来带动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2011年,蒋文彬回乡成立“黔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与广东佛山市伟民铝型材生产厂家展开合作,投资120万元购进先进生产机械进行生产,带动5户村民自主创业,帮助15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2014年,客寨村与梭坪村合并成立了光明村,蒋文彬当选村党总支部书记。

    当年9月,蒋文彬与农户签订协议,流转土地87亩,投资25万元创办“天柱县农家妹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钢架大棚种植辣椒、大蒜、西瓜、苦瓜等有机绿色蔬菜,并与邻县三穗颇洞大型植物园进行技术和销售合作,新鲜蔬菜均订单销往周边县城超市和学校食堂,年均纯收入12.5万元。该合作社不但解决11位返乡农民工就业,还带动110余名贫困户脱贫致富。

    经村民推荐,村“两委”研究筛选,村民黄大权被评为“公益星”。

    一方面,因为黄大权前些年流转10多亩稻田,养起了甲鱼,年均收入10多万元;另一方面,他平时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

    黄大权说:“村里的小河,是由山涧流下的泉水汇聚而成,水质优良,很适合甲鱼的生长,只要困难户同我一起好好干,一两年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然而,村民习惯了种植五谷杂粮养家糊口和养鸡喂猪的生活,刚开始时,尽管他苦口婆心地动员,却几乎没人响应。

    后来,黄大权养殖甲鱼一年就赚了十多万元,村民才动了心,主动要求加入甲鱼养殖产业,至今已有4户7人通过养殖甲鱼脱贫。

    蒋文彬说:“通过十星‘党员中心户’这种‘小单元’管理模式抓党务村务管理,村民感觉到了党支部的存在,党支部有了凝聚力,党员也有了影响力。”

    十星“党员中心户”相互比干劲,比业绩。积极带领党员和贫困群众分类别、分产业、分特长抱团发展种、养、林、果等特色农业,争取每个自然寨都有增收项目,每户人家都有增收路子。

    “不怕贫穷,就怕安于贫穷。”蒋文彬说。2014年以后,不甘落后的光明村村民们开始发奋图强。在十星“党员中心户”的带领下,种植产业、养殖产业、加工业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实现贫困家庭全覆盖。

    新星龙头舞众人荷包鼓

    村里一位82岁退休干部罗大爷介绍说,过去,他们的祖辈有的住在瓮洞集镇上,有的居住在山脚下的大路边。当时,瓮洞集镇是贵州出湖南的唯一码头,由于水上运输业发达,木商、盐商等云集,兴盛一时的水道市集,引来了各路官兵争夺和土匪的抢劫,老百姓因此纷纷逃到深山散居。

    罗大爷说:“现在党的政策好了,山水变成了优势资源,经过村民综合开发发展种植养殖业,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蒋文彬说,光明村的三角坡曾经因山高草深,人迹罕至。国家出台国土整治和先建后补的相关政策后,十星“党员中心户”带领贫困村民,纷纷上山辟荒栽培油茶,创办永兴油茶种植合作社,建成2680亩省级油茶示范基地。为解决油茶果的销售问题,2017年筹资投入250万元,建成标准化油茶加工厂。合作社和加工厂常年为5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年发放劳务工资4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

    2017年,光明村“党员中心户”引进贵州金凤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139万元,在三角坡小香鸡养殖基地进行油茶林下养鸡。当年养殖小香鸡4万只,利益联结覆盖贫困户101户454人,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养殖等方式让135户540人受益。

    去年,该养殖场承包给姚祖中一家喂养。近日,姚祖中喂养的小香鸡出栏上市,他一边看着公司的工作人员把一笼笼的鸡往车上装,一边盘算着收入:“这批上市出售1万只鸡,每只鸡自己家可拿到6元钱工资,那就是6万元。”

    姚祖中说:“我们一家人来这里帮人养鸡,一年喂三批共5万只,每只按6元钱收取喂养费,一年可有30万元,比到外地打工强得多。”

    “山还是那座山,换个思路,效益天差地别。”光明村逐步引导农民向油茶、精品水果和蔬菜种植过渡,打造以三角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种植中心,发展生长期短、投资少、增收快的产业,先后兴建起60余亩有机蔬菜基地和610亩精品水果基地,20户贫困家庭因此有了年均4万元的稳定收入。

    “小康不再遥远,幸福触手可及。”蒋文彬介绍说,“最近,我们整合吴绍周将军故居、仙人洞、朝阳庵、古牛岩等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生态旅游,探索‘支部+合作社+党员+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由党支部牵头,农户共同参与,按照每股5万元的资金进行入股,盈利后将利润的3%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剩余的按照股份比例分红收益,目前已有220户签订了入股协议。”

    记者告别光明村的时候,一位村民开办的“农家乐”在鞭炮声中正式开门营业,相信这里的乡村特色旅游将给村民带来更多商机。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03/81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