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科技创新书写辉煌成就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


    四水农业、生物防治、高山蔬菜……一项项深受农民欢迎的农业技术和模式,推动湖北农业向高效、绿色、优质迈进。大别山黑山羊、潜江虾稻、远安香菇……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发展与升级,离不开成果转化与服务。

    科技支撑,加速湖北广种“科技田”。水稻“鄂中5号”、小麦“鄂麦23”等10多个良种被确定为国家、省和县高产创建的主导品种。“广两优5号”以402万元创我省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目前,湖北省农科院选育的优质稻新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达50%以上,每年在全省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和科技服务面积超过5000万亩。

    院地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11个市州签订科技合作共建协议,共建7个市州分院;与全省47个农产品主产区紧密合作,在县市共建28个专家大院,每年实施科技合作项目60多个,集成组装并转化推广配套技术300多项,示范、推广487项种养技术。

    院企融合,推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企业共建、科技支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先后与国宝桥米等300多家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合作,越来越多的著名品牌背后有着院企联合攻关的身影。

    科技扶贫,加速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几十年如一日,湖北省农科院心系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5年以来,在四大片区实施各类项目130个,支撑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科技专家常年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和“616工程”等工作。

    智力支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及人才支撑方案。成立湖北省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编撰了《2018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振兴战略之路》,被列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教材,印发到全省各地供各级干部研习。组织专家编制湖北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导则及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步伐铿锵有力

    40年来,湖北省农科院解放思想、革故鼎新,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

    2006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依托湖北省农科院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第一个投入实质性运行的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下设11个研究分中心和4个综合试验站。10多年来,创新岗位由最初的300个增至现在的500个,创新经费由3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全省推广应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60%以上来自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全院共争取科研经费13亿元,选育新品种151个,约占全省的90%,获得科技奖励16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01项。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五”期间的49%,提高到2017年的57.7%,省创新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农科院作为省级农科院唯一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2015年,湖北省农科院联合湖北省农业厅(现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参与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年,携手江西省农科院、湖南省农科院,率先在全国成立首个区域性的湘鄂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成员单位。两个联盟的成立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科技部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湖北省农科院连续在2016年-2018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作典型发言。

    2016年以来,湖北省农科院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研百项、联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的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将科研项目、精英团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形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两年多来,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12个市州、72个县(市),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20项;与292家农业企业深度融合;重点服务870个核心村,培养村级农业科技带头人8100多名,举办科技服务培训1270场次、培训农民11.81万人次;建档帮扶7607个农户,助推3.1万人脱贫;推进800名农业科技精英培养。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和省领导的肯定,得到了地方积极响应,引起了社会关注。

    人才荟萃聚智集力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一支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和一套激励创新的科研机制。湖北省农科院展厅的一面墙上,展示着各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的专家:水稻专家白思九、小麦专家张文畅、棉花专家余传斌、畜牧专家陈廷济、植保专家喻大昭、生物农药专家杨自文……他们共同扛起了湖北农业科研的大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蔬菜 品种 高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