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科技创新书写辉煌成就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


    若将湖北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视为进行曲,那么,其中有一串音符格外铿锵有力——“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我国首次发现和创制了天然蒽醌类植物源杀菌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1978年1月,湖北省委将省农科所、省畜牧特产所、省蚕种场合并,成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40年来,湖北省农科院一代代科研人员秉承“情系三农、勇于创新、潜心科研、敢为人先”的精神,勇毅担负起时代使命,创新律动澎湃不息,步履铿锵勇往直前,为实现农业科技强国梦奉献“湖北芯”。40年来,全院循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砥砺奋进,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湖北奋力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湖北省农科院用四十载如歌岁月,诠释了科技兴农的真谛。

    自主创新矢志不渝

    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创造,一代代湖北农科人坚定不移地用科技创新的双手创造辉煌成就。

    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游艾青的微信头像,是一株分蘖45支的水稻。种子,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在游艾青眼里,更是“国之重器”。但长久以来,“楚人种田,吴蜀供种”的局面难以改变。经过团队10多年的不懈坚持,如今,游艾青和他的团队已育成5个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品质达国标,亩产达700公斤。

    潜江市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是虾稻共作科技创新研发基地。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虾稻共作的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专用优质稻品种,初步建立了一套虾稻共作绿色种养技术体系,该示范基地亩纯收入约7000元。今年9月,《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随之出台。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湖北省农科院在“育种+技术推广”上不断攻关创新,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湖北贡献。

    这只是湖北省农科院数十载科技创新丰硕成果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农科院着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重大科研项目层出不穷。40年以来,全院科研项目类型和结构逐步优化,实现了从数量向质量的重大转变。一批国家863、973科技支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重大专项落户湖北省农科院。首次主持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节粮型高瘦肉率转基因猪新品种培育”,项目总经费达6026万元。

    重要科技成果硕果累累。40年以来,全院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1200余项,育成“鄂麦18”、湖北白猪等动植物新品种252个,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农业领域仅颁3项),省部级一等奖87项。

    特色重点学科脱颖而出。优质稻、高山蔬菜、优质瘦肉猪、果茶、生物农药、植物病虫害防治、土壤环境修复等集成技术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

    重点研发平台实现主要学科全覆盖。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18个,其中,国家工程中心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站15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院企共建研发中心45个、其他基地类平台29个。

    坚持农业科技“走出去”“引进来”。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每年派出30多批次科技人员出国(境)访学,与新西兰皇家科学院、美国奥本大学、苏丹国家农科院等60余个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成立湖北省农科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重点专项、欧盟“地平线2020”等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服务“三农”坚定不移

    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把成果留在田间地头,是每个湖北省农科院人心中的担当。一项项科研成果正走出实验室、试验田,在广袤的田野上开花结果。

    果茶所12年磨一剑,所长秦仲麒率团队主推的“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技术,让梨树像葡萄一样在棚架上横向生长,实现种植轻简化、省力化,一亩地至少可产梨7000斤,2017年获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蔬菜 品种 高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