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在压粮改饲中凝聚产业兴旺的力量


    本报记者周鹏飞

    车行在川间公路,沿途的田地上散满了无数个或白或绿的大包,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牛羊的“罐头”“面包”。密封塑料膜内,粉碎、混合后的玉米秸秆与籽粒在乳酸菌作用下,经过奇妙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化为质地柔软、酸甜清香、极易消化的青贮饲料。这是初冬时节,记者在甘肃省临夏州广河县农村见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后的场景。

    短短两年,广河县已有20万亩旱作籽粒玉米转为青贮玉米,超过了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为何选择青贮玉米产业?怎样实现快速推开?调整后的效益改善多少?对脱贫增收的裨益多大?短期脱贫后能否助力长期奔小康?揣着诸多疑问,记者来到广河,走进合作社、探访贫困户、调研公司企业,发现小玉米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大抓手。

    山川旱地上的又一次种植革命

    广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除了河谷冲积阶地相对平坦外,其余地区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加上半干旱气候,农业生产的条件严重先天不足,粮食产量常年低而不稳,一遇灾害,严重减产。

    直到10年前,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当地的旱塬才变成了粮仓。这场旨在扩粮增产的旱作农业“革命”,使玉米产量提高了35%,广河也因此成了全国旱作农业示范县。

    增产显著改善了农民生活,但近年玉米供过于求,种植效益持续走低,玉米种植成了农民群众的“鸡肋”,增产不增收,种多了效益不高,不种又觉得可惜。

    “广河县要在2020年一户不落如期小康,难点在乡村,必须施行‘一户一策’、找准致富产业。”临夏州委常委、广河县委书记赵廷林说。

    “2017年,州委、州政府恰逢其时地提出粮改饲,县里经过反复调查、研讨研究,认为以青贮玉米、压粮改饲为抓手,大力发展基础母牛养殖产业,完全符合广河县实际。”广河县副县长白万林说。

    在这场旱作农业的“二次革命”中,广河探索出了“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  

    作为回族、东乡族占总人口97.5%的少数民族县,广河县牛羊养殖历史悠久。而背靠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冬春季节对优质青贮饲料需求极为旺盛。

    “广河县推广粮改饲,坚持以畜定需、以养定种,积极开拓市场,不仅生产的青贮玉米销得出、用得掉、效益好,而且还补齐了全县发展养牛产业缺低价、优质饲料的短板。”白万林说,2017年的3.6万亩青贮玉米一半自用、一半外销,今年的20万亩40%县里自用,其余销往外地。

    种养结合下的强有力增收产业

    粮改饲的效益如何,广河县农牧局局长马进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玉米除去各项成本,农户实际收入不足1000元,改种青贮饲料玉米后,扣除成本每亩收入1400元。

    经济账好算,观念却难转。“在群众看来,自古都是人吃粮食、牲畜吃秸秆,现在把不成熟的粮食和秸秆一起打碎了喂牲畜,很心疼。”广河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沙明文说,推行粮改饲之初,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接受。

    对此,广河县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宣传册、对比算账、请农机企业现场演示、组织赴外学习观摩、举办专题培训……能想出来的办法都用上了。

    为了进一步调动群众粮改饲的热情,县里硬是挤出资金,对改种饲料玉米的农户,每亩补贴350元;凡是购买铡草机、揉丝机、圆捆机的,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再补贴余款的50%。去年以来,全县已发放两类奖补资金达1100多万元。

    “玉米秸秆从以前生火做饭、填炕取暖‘柴火秆’,变成了牛羊的精饲料,吃了长得快、肉质好。”广河县城关镇十里墩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海说,今年全村3300亩耕地中2800亩都改种了饲料玉米,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村里环境也整洁多了。

    粮改饲能增收,但毕竟处在产业链前端,收益有限。“把种出来的饲料接着养牛,效益会大增,一亩能达到3000元。”马进福说。

    路要一步步走,发展养牛产业,前提和关键在基础母牛。对此县里看得很清楚,在推广粮改饲的同时,就已着手构建从良种补贴、暖棚补助、配种防疫到监督管理、免费保险、协助销售的立体化扶持体系。尤其是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养殖户按6000元-2万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贴,破解了启动资金难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母牛 饲料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