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本在细微处——通城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纪实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徐思弘 通讯员 刘建平 皮江星
“以前大家讲排场、好面子,红白喜事都要跟风大办,费钱又费力。这次回家,人情往来减少,感觉轻松多了。”今年“十一”,通城不少村民和塘湖镇望湖村的老郑一样,过了一个轻松的长假。
文明的乡风,乃乡村振兴之“魂”。今年,通城县着眼细微,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红白喜事、村民们关心关注的生活小事入手,树新规、易旧俗、育新风,让淳朴文明新风吹遍秀美乡村。
细微之处见文明
9月15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走访北港镇龙门村,“恭贺新禧”“阖家幸福”的红灯笼仍高挂在许多村民门前。“挂上去的红灯笼,不仅是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村民‘自觉禁鞭’的决心。”村支书李满龙介绍,去年春节前,他和村支部成员入户宣传禁鞭理念,没想到村民都很认可。除夕夜,大伙在食堂集体吃年夜饭,外出打工的青年人给村里的老人每人孝敬了200元至400元的过年费。“没有鞭炮声,村里的年味儿更浓了!”
第一个没有鞭炮声的春节,村民陈水贵记忆犹新。“以前,谁家烟花鞭炮放得越多,代表谁在外面混得越好。现在村干部带头宣传、引导,大家观念都变了。村民们过春节更祥和、文明了。节省费用事小,环境保护事大。我们都愿意自觉禁鞭!”
今年年初,通城县启动“破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行动,计划通过3年时间治理和整顿,重点解决村(居)民乱请客送礼、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对陈旧观念习俗进行破旧立新。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
在通城,规定城区禁鞭,并未推及到乡镇。但北港、马港等乡镇率先响应禁鞭号召,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说:“破除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移风易俗,需要从细微处入手,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情事上入手,大力倡导婚丧嫁娶新风、崇德向善新风,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普通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和获得感,有效地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自我约束立新风
今年7月,通城出台加强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的实施方案,倡导大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少办;倡树重情轻礼、简俭朴素的人情观;杜绝滥发请柬、大摆宴席、铺张浪费。“负担轻了,礼金少了,情意却浓了。”马港镇高峰村村民吴海鸥禁不住为新规点赞,“父亲去世时,按照旧习俗需要办酒3天。我们按村里新公约提倡的丧事简办,戴黑纱白花、鞠躬默哀、播放哀乐,比以前的出大丧、办长丧,负担轻多了,乡亲们的人情债也减少了。”
北港镇庄前社区党支部书记易卫国说:“以前,只要办了红白喜事,用过的一次性餐具堆积成山。涨水后,河边树杈上挂满餐具和塑料袋。如今,河沟上下已经看不到这些垃圾的影子了。”
10月开始,通城县推进乡风文明工作转为常态化,鼓励全县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126个,实现“两个全覆盖”,即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村规民约全覆盖。一方面,通过乡风文明理事会“理”出新气象;一方面,调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约束,“干”出新风尚。“从前是条条框框规定,现在是群众发挥集体智慧,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蔚然成风。”通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凤英介绍,各地村民为保护环境、倡导新风尚,总结出了不少妙招。
办喜事,没有鞭炮不热闹,怎么办?各乡各村自主购置电子礼炮机、鞭炮机,向群众免费出借。为代替一次性餐具,村集体集中购买成套餐具,集中管理,安排专人对餐具进行严格消毒。为鼓励村民外借非一次性餐具,不少村还给村民补贴50元洗碗费。如果使用一次性餐具,被村里的巡视人员发现后要罚款1000元。
文明新风沐乡村
乡村新风尚,吹入百姓家,带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改变。
过去,通城民间修建“活人墓”、豪华墓蔚然成风,全县活人墓近2万座,一座比一座豪华气派,一些地区甚至“坟满为患”。如今,公益性公墓进入农村,得到群众认可,全县已拆除“活人墓”6700座,丧葬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逐渐形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10-20/7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