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减轻市场主体税负,相关减税措施将从2018年5月1日起实施。政府对企业继续减税,旨在帮助实体经济降低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本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要在这条生命线上立足,无外乎两条路径:要么持续降低成本,要么持续提升附加值。两者孰优孰劣?如何抉择?其实,这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方向。
甲方:降低成本 满足生存需求
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各种产品、材料、工具、设备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产品价格大于产品的边际成本,就会有大量厂商进入这个行业或增加产量,供给增加,市场竞争让产品价格下降直至等于边际成本。
以尿素生产为例,企业每吨尿素的成本与总产量有关,总产量越高每吨尿素的成本越低,这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不过,尽量用最少的原材料、价格更低的原材料生产更多的尿素,才能提高边际收益。也就是说,成本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因此,很多企业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线,以获得生存空间。
降低成本,不但包括政府层面对企业减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差别化,有效降低企业外部成本;还包括企业层面,采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等挖潜增效措施,降低内部成本。
不过,如果企业靠压缩必要的发展支出来降低成本,只能进一步固化低端产能,陷于更大困境;还有部分“僵尸企业”借降成本之机继续苟延残喘,挤占资源,也有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只有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才能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乙方:提高附加值 可持续发展
虽然降低成本,企业获得了生存空间,但这只是低层面效益。目前国内多数行业企业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农资行业也不例外。大家都在一个技术水平线上,成本相近,大量“大路货”进行市场竞争,结果必然是利润被不断挤出,能盈利的企业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市场需求已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希望企业的产业链向高端走,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从这点来说,满足于以低端产品供应市场、不断压缩低端产品成本,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成本线低,意味着产品处于低端。企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通过研发投入、装备更新、劳动培训等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含金量”,提高成本线,并最终提高效益。
从需求端来看,不怕价格高、就怕没好货。现在农资行业还有很多产业国内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水溶肥产业的聚磷酸铵,国内产品质量与进口产品有差距;农药行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型原药还不多,多数是仿制国外专利过期产品;很多蔬菜品种,洋种子价格远高于本土种子价格;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籽粒机收的品种关和青贮玉米收获的机械关都没有过……
服务于农业的传统农资行业,当前的创新多数还是仿制、跟跑,企业不能沉醉于“低端的没钱赚,高端的做不了”,只有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索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8-04-13/267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