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肥料土壤这五年



  4.有机肥替代项目加快实施
  2016年,农业部率先在陕西延川、山东招远、四川蒲江等8个县(市)开展试点,集成一批有机肥替代技术。2017年,正式启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选择100个果菜茶重点县(市、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创建一批果菜茶知名品牌,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运营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集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技术模式,构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长效机制。
  在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果—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自然生草+绿肥”模式;在长江上中游柑橘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浙—闽—粤柑橘带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模式、“果—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自然生草+绿肥”模式;在北方设施蔬菜集中产区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模式、“菜—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秸秆生物反应堆”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重点区域、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西南红茶和特种茶重点区域、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模式、“茶—沼—畜”模式、“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模式、“有机肥+机械深施”模式。
  5.补充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
  近年来,农业部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等项目,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地力培肥、有机肥施用。2016年,实施秸秆还田综合技术面积1321.25万亩,绿肥种植示范面积1036.2万亩,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面积237.48万亩。
  一是提升耕地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酸碱度趋于合理水平,提高了土壤通透性,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和透气能力。二是提高经济效益。2016年秸秆腐熟还田平均稻谷亩增产33.3公斤,亩均增收91.9元,每亩减少化肥用量2.9公斤(纯量),节支8.7元。绿肥还田平均亩增产42公斤,平均亩增收115元,每亩减少化肥用量4.3公斤,节支12.9元。酸性土壤改良技术平均亩增产28公斤,平均亩增收77.2元。三是彰显生态效益。避免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消除了火灾事故隐患,保证了航空和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减少了稻草乱堆乱放滋生蚊虫、苍蝇和跳蚤的几率,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遏制了水体富营养化。稻草、绿肥鲜草大量还田和有机肥的施用,平均每亩减少化肥用量3公斤以上,平衡了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了化肥当季利用率。有机与无机肥施用平衡,避免盲目施肥特别是过量施用氮肥所带来的禾苗过旺生长,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6.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全国粮食生产差距在旱区,增产潜力在旱区,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的重点也在旱区。长期以来,农业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积极探索、增加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墒情监测等项目资金投入累计近70亿元,以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集雨补灌、抗旱抗逆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超过4亿亩。
  一是技术创新与集成配套应用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紧紧围绕重点作物和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一系列针对性强、使用简便、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模式,建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旱作农业示范区。尤其是膜下滴灌、全膜覆盖等技术在西北地区率先突破,带动“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走出了一条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二是旱作农业种植结构明显优化。过去,我国北方玉米主要分布在降雨量450毫米以上、海拔1800米以下地区。通过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玉米种植范围已扩大到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海拔2350米以下地区。旱作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以旱作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为确保粮食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施肥 滴灌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