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玉米产业往哪儿走?


编者按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随着调结构转方式的推进,籽粒玉米缩减,青贮玉米、鲜食玉米比例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增多。产业发展需要品种先行,哪些品种或者说哪些品种特性是我国玉米产业急需的,是农民迫切呼唤的?本报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种子双交会上收集了相关声音,希望这些观点对明确玉米育种目标、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有所助益。
  本报记者王澎莫志超赵宇恒
  9月29日,第十四届种子双交会玉米产业与种业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来自恒基利马格兰种业、大京九种业等企业的负责人、养殖户代表共话玉米产业发展及品种需求。
  郭庆法:
  效益和竞争力低是最突出的问题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郭庆法发表了关于我国玉米产业宏观形势与种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他认为,效益和竞争力低是我国玉米产业最突出的两大问题,推进玉米产业与种业转型升级十分紧迫,发展机遇非常难得。种业经营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优良品种,如何通过改善品种,提高玉米产业与种业的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要抓住“精准创新”和“精品创业”双创战略,创新运营机制、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要鼓励种企适度规模经营,打造数据可靠的一流育种基地。要重点加强东华北区早熟抗逆耐密适宜机械化玉米新品种的培育和黄淮海耐密抗逆适宜机械化夏玉米新品种的培育这两大工作,突出育种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李春辉:
  主要任务是苗头品种的测试与竞赛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李春辉以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创新进展为题汇报了玉米良种攻关的工作简况。到“十三五”末期,要创制一批早熟、耐密、抗倒、抗主要病害的骨干新优良自交系,并培育筛选出一批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新品种。据他介绍,国家玉米良种攻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苗头品种的测试与竞赛,选拔新型高效机收品种。他认为,机收籽粒品种特性和筛选标准,以抗倒性、熟期及脱水性为主,产量丰产性可以略有不足,品质和抗病性为参考要素。此外,他还详细介绍了机收籽粒品种区试工作的推进情况。
  潘金豹:
  青贮玉米要遵循“三原则”
  北京农学院教授潘金豹介绍了青贮玉米品种创新的进展情况,他首先回顾了国家粮改饲试点的历程,强调了青贮玉米的重要性,并特别向与会嘉宾讲解了全株青贮玉米与青贮玉米的区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用型青贮玉米的研发和生产工作,不能将粮饲通用型玉米与青贮玉米混淆。他认为,玉米种业的任务是为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青贮玉米新品种,同时种植者和养殖者可以根据产量和品质需求,选择各自的品种。最后,他给出了青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的一些修改建议,并就青贮玉米共赢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应遵循种养平等互利、品质分级和生态区专用的原则来发展青贮玉米,并且当农户不能确定是否适宜种植青贮玉米时,应当优先选择种植普通玉米,以确保收益。
  邱军:
  加速选育宜机收品种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副处长邱军介绍了黄淮海区小麦玉米籽粒双机收模式的探索与应用。据了解,2016年开展的黄淮海区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试验,初步在河南设了3个试点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研究探索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优化集成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高产高效模式,为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作储备。他重点围绕黄淮海区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的意义、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试验情况等四个方面作了解析,强调必须要转变生产方式,实现机收籽粒,推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他认为,实现玉米籽粒机收,品种是关键,应加速选育和审定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青枯病的玉米优良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品种 小麦 奶牛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