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中国主导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发布


2015年的一天,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远赴中东,在一场招标会上,他发现中国产品虽然价格有竞争力,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错失中标机会。“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原因之一就是标准滞后。”事后他这样感慨说。
8月25日,控释肥料国际标准颁布实施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潘爱华早早赶到会场。这是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作为工信部分管化肥行业的负责人之一,他备感振奋。
在全球市场,单个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正在演变为行业标准的竞争,谁把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控了国际话语权。而中国控释肥行业经过20年探索,特别是近十年以金正大为首的大企业不断发力,从追随到赶超,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标准,正在成为带动化肥行业迈向“一带一路”的火车头。
3年博弈填补世界空白

   今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向全球发布《控释肥料通用要求》,它的蓝本正是中国2012年颁布的《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由上海化工研究院、金正大、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产学研单位共同完成。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多数时候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标准,即引进国际标准来制定国内标准;而中国标准要想主动实现国际化,难度极大,在化肥行业更是罕见。
研讨会现场,在化工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专家——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掩饰不住兴奋:这是中国肥料行业“走出去”的一次突破和创举,是中国人书写世界肥料标准和规则的一次伟大实践。
然而,这个过程却充满了艰难的博弈。作为制定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的发起人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机肥料组召集人、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刘刚透露,就在国内控释肥料行业标准颁布的当年——2012年,他就与金正大、山东农业大学等一起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起申请,希望在此基础上制定全球统一的控释肥标准。
不过,遇到的阻力超出了意料。在接到申请后,西方专家“很震惊”,认为缓控释肥是欧洲、美国、以色列等最先研发并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中国居然还有控释肥?!”
“国外对中国化肥行业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申请后,西方国家都想来主导。”全程参与标准制定的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金正大副总裁陈宏坤记忆犹新。
说服和沟通的过程是漫长的。刘刚介绍,为了让标准能够立项,中国方面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把中国标准翻译成英文,通过扎实的数据介绍中国控释肥料产业成就。“因为国外大部分是公司标准,而公司标准都是保密的。我们把标准提出来等于公开化,让全世界共享。”
历时3年,经过25个成员国投票,历经五轮磋商,由中国人主导制定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终于向全世界发布,这是中国肥料行业的荣耀时刻。
靠实力掌控国际话语权

   一项国内标准要上升为全球标准,强大的产业后盾才是争夺话语权的资本,这是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控释肥标准的国际化过程证明了这一点。
控释肥料肇端于上世纪60~70年代,最先在美国和欧洲开发成功,中国则是从1996年开始探索,真正发力以2006年金正大建成亚洲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为起点。“当时西方封锁技术,我和金正大负责人出国考察,别人根本不让看。”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说。
十年之后,中国成为全球缓控释肥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金正大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企业。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得以通过,征服西方专家的不仅是规模,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昂贵的控释肥料平民化,推广到大田。最突出的创新有两点:一是在膜材料上进行了革新;二是将控释养分与常规肥料掺混。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既保障了养分长周期释放,还大幅降低了成本。
与技术创新齐头并进的是标准制定,而这与以金正大为首的大企业参与分不开。国际化标准制定的原动力来源于大企业的参与,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大企业决定了标准的先进性,代表了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一流企业做标准。从2006年中国第一套规模化生产的缓控释肥装置在金正大投产以来,金正大就联合相关机构展开对标准的制定:2007年《缓释肥料》行业标准颁布;2009年,《缓释肥料》国家标准颁布;2012年,控释肥料行业标准颁布……“金正大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的发展战略。”陈宏坤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氮肥 化肥 缓释肥料 数据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