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唱响现代农业的中国自信

( 2015年12月24日  01 版)

    本报编辑部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鼠标一点,轻松种田”;从“戴口罩、背药箱”到“手机一呼叫,‘蜻蜓’来打药”;从“走街串巷赚吆喝”到“朋友圈上的销售帝国”;从“众筹启蒙贫困村”到“土壤改良PPP”……广袤田畴上不断涌现出现代农业的精彩故事。

    这一个个故事,只是中国现代农业澎湃大潮中的朵朵浪花,而在这亮眼浪花之下,在滚滚春潮之中,流动的是惊人的力量: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3年超过1.2万亿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52%;装备设施水平日益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科技支撑能力愈发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演绎了一出惊世的跨越,站在了新的高点,进入了崭新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现代农业的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做法汇聚成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这种力量、这种自信,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强支撑,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底色。

    汲取实践经验和现代智慧的理念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尤其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总遵循,更是我们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既深深烙印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路征程之中,更引领着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行进蹄疾步稳、一路向前。

    坚持创新理念,农业才能永葆活力。回望几千年农业文明史,每一次农业技术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每一次农业制度变革,都释放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活力;放眼当下,在农业技术上创新,在经营制度上创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创新,在支持保护体系上创新,创新理念厚植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主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展望未来,我们更要坚持创新理念,从创新中汲取自信的力量,以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坚持协调理念,农业才能攻坚克难。“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坚持协调理念,就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尽快补齐“五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短板,推进全面小康齐头并进;坚持协调理念,就要统筹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坚持协调理念,就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一二三产之间以及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协调共生,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和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绿色理念,农业才能永续发展。农业为整个现代社会“生产”生命的颜色,“两个零增长”、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在资源和生态压力日益紧绷之下的主动转型,而且已经内化为引领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打色。不仅如此,我们更要以绿色理念引导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让深藏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山水乡愁,能够因为“绿色”而看得见,记得住,摸得着。

    坚持开放理念,农业才能竞合提升。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是开放让现代农业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坚持开放理念,就要把眼光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要完善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对接城市管理经验、资本力量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就要加强农业产业、区域之间的交流借鉴,加强农业农村内部的搞活,以开放的理念、心态和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共享理念,农业才能普惠共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我们推进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决策中,要始终牢记“共享”的初心,这也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经验、目标和动力。要在小农户与“大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农业弱势产业的扶持和带动作用,提升其比较效益。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区域之间联动分享、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现代化成果更加“利粮”、更加“利农”、更加“利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 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