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唱响现代农业的中国自信

零零社区网友  2015-12-24  互联网

唱响现代农业的中国自信

( 2015年12月24日  01 版)

    本报编辑部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鼠标一点,轻松种田”;从“戴口罩、背药箱”到“手机一呼叫,‘蜻蜓’来打药”;从“走街串巷赚吆喝”到“朋友圈上的销售帝国”;从“众筹启蒙贫困村”到“土壤改良PPP”……广袤田畴上不断涌现出现代农业的精彩故事。

    这一个个故事,只是中国现代农业澎湃大潮中的朵朵浪花,而在这亮眼浪花之下,在滚滚春潮之中,流动的是惊人的力量: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连续3年超过1.2万亿斤;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52%;装备设施水平日益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科技支撑能力愈发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演绎了一出惊世的跨越,站在了新的高点,进入了崭新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现代农业的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做法汇聚成中国力量和中国自信。这种力量、这种自信,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强支撑,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厚底色。

    汲取实践经验和现代智慧的理念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发展农业现代化尤其需要科学理念的指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总遵循,更是我们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既深深烙印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路征程之中,更引领着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行进蹄疾步稳、一路向前。

    坚持创新理念,农业才能永葆活力。回望几千年农业文明史,每一次农业技术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每一次农业制度变革,都释放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活力;放眼当下,在农业技术上创新,在经营制度上创新,在产业组织形式上创新,在支持保护体系上创新,创新理念厚植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主体、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领域;展望未来,我们更要坚持创新理念,从创新中汲取自信的力量,以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坚持协调理念,农业才能攻坚克难。“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坚持协调理念,就要抓住重点和关键,尽快补齐“五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短板,推进全面小康齐头并进;坚持协调理念,就要统筹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坚持协调理念,就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一二三产之间以及农业内部各产业的协调共生,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和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坚持绿色理念,农业才能永续发展。农业为整个现代社会“生产”生命的颜色,“两个零增长”、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在资源和生态压力日益紧绷之下的主动转型,而且已经内化为引领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打色。不仅如此,我们更要以绿色理念引导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让深藏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山水乡愁,能够因为“绿色”而看得见,记得住,摸得着。

    坚持开放理念,农业才能竞合提升。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是开放让现代农业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坚持开放理念,就要把眼光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就要完善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体制机制,对接城市管理经验、资本力量和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就要加强农业产业、区域之间的交流借鉴,加强农业农村内部的搞活,以开放的理念、心态和举措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共享理念,农业才能普惠共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我们推进现代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决策中,要始终牢记“共享”的初心,这也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经验、目标和动力。要在小农户与“大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农业弱势产业的扶持和带动作用,提升其比较效益。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区域之间联动分享、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现代化成果更加“利粮”、更加“利农”、更加“利贫”。

    中国自信,肇源于理念自信。只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五大理念,现代农业的中国故事才能演绎得愈来愈精彩,建立在其上的中国自信才能彰显出更加巨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中国巨轮破浪远航。

    契合国情农情和发展梦想的道路选择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度契合我们的国情农情。没有哪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之路,像我们这样复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发展经验,能简单拿来解决我们的难题。我们既没有欧美丰富的人均自然资源禀赋,也没有日韩相对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我们所选择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又要努力汲取传统智慧,更要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就必须坚持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不行,但是在人多地少、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能走西方大农场的规模化发展道路,必然要探索公平与效率、发展与稳定双赢下的模式创新。1万亩地让一个人种能赚大钱,如果让100个人种,钱虽然没有一个人挣得那么多,但能扶持100个家庭农场,让100个家庭进入小康。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这里。因此,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也要实现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把经济账、政治账和社会账一起算。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就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种类多样的发展模式。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不一,土地种类多样,没有哪一种发展模式和经验可以包打天下,不同的地区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无论是东北大农业、沿海集约农业,还是都市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无论是土地节约型农业、劳动节约型农业,还是水资源节约型农业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型农业,都凸显了区域的生产特点,将制约因素变成核心竞争力,既有小而精,也有大而全,每一种发展模式都凸显着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生产要素,都是一条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律的产业升级之路。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就必须坚持传统农业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且又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发展任务艰巨,这一阶段,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量与质的需求是当前农业的主要任务。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照抄西方经验,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高效型的可持续农业。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环境并重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掘传统农业精华,更要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既要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尽可能地利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与生物能源,又要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回望几十年中国农业的发展之路,几亿人用脚投票走出的发展路径,步伐厚重有力,步调不疾不徐,辙踪分明而坚定。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道路自信,坚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用自信铺就国家的现代化和亿万农民致富梦想的康庄大道。

    注重探索试验和上下互动的制度创设

    事实上,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农业因为其特殊的产业禀赋,其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本身就要比其他产业更为艰难、曲折。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发展使命,还要为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提供积累和支撑,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更加艰辛。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成绩,之所以能以有限的自然资源养活了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既根源于我们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也来自于多年实践探索中总结和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立体式、复合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支撑起了灵活多样、公平高效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各项农业补贴从无到有,金融支农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不断完善,构建起了种类丰富、稳定坚实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积极试点,初步搭建起了要素流动、效率突出的农业市场制度;实施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同时积极走出去开展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建立起风险可控、互利共赢的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人力、物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正是通过不断释放制度建设的红利,不断挖掘制度创新的潜力,在最大范围内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步步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壁垒障碍,为现代农业建设夯实了基础,共同支撑起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大厦。

    中国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是汲取吸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结晶,是基层探索和顶层设计上下互动的发展成果;中国现代农业制度建设,亦是在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下不断完善的发展定位,是在市场经济进程中成熟起来的制度优势,是在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的产物。这份信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王婆卖瓜,它既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要求,也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核心利益和发展需求。坚持现代农业制度自信,就是坚持以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艰巨任务和重大挑战

    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其成功,不仅让中国农业升级更新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也为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滞后,仍是突出“短板”。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处在起步阶段,远远谈不上完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艰巨任务,也必须对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挑战和问题始终高度清醒。

    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高点强攻、高位护盘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仍存在各种老问题和新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经营规模小、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老问题仍未完全破解,农业生产要素紧绷,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主粮价格下调、财政增收下降、负担加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放松农业、乃至忽视农业的观点和声音,这些都构成了现代农业高点强攻、高位护盘的新挑战。

    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阵痛期。这些年农业发展成就巨大,但确实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凸显,生态环境受损严重、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过大、农业资源环境已经亮起“红灯”。在资源环境上不欠新账,逐步还历史欠账,必然要给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但是,转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要给农业经营主体带来利益上的波动和损失,对于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经历长久的阵痛,农业发展才能在已有基础上凤凰涅槃、华丽转身。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24/7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