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贷款不难银行放贷不怕
——农业部推动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析
( 2015年12月24日 03 版)绘图:吴狄
本报记者曹茸高飞
“宁可不要10万元的财政补贴,也盼望获得100万元的贷款。”一语道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的渴求。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而“贷款难”、“贷款贵”长期困扰着经营主体,成为“成长的烦恼”。
李克强总理提出,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供给总体充裕,特别是近两年对涉农金融机构定向降准,释放了万亿规模的流动性,可以说金融“池子”并不缺水。然而,“不差钱”的金融机构却面临“难贷款”窘境,因缺乏抵押担保,一些银行对涉农贷款“不愿贷”、“不敢贷”。
如何把“池子”里的活水引出来,如何化解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症结?今年7月,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农业部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正式破题财政撬动金融支农。
为什么建——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化解经营主体“成长的烦恼”
中央有要求有政策、产业有急需有空间、金融机构有意愿有动力,破解农村金融难题面临难得机遇。迫切需要政府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清晰、措施更加高效的由财政、金融等工具组合的“政策包”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现代农业不仅需要财政补贴“输血”,更需要通过金融资本增强“造血”功能,以金融为纽带,将劳动力、土地、技术和资本等先进要素进行集约配置、优化组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激发农村农民的内在活力,增强农业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与中央要求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更为迫切。“每年资金缺口都在百万元以上,真是急死人了”“我们生产的蔬菜直供香港,但是由于没有抵押物,硬是拿不到贷款”。采访中,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焦急的话语。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到318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29万家;各类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与一般的小规模经营农户相比,传统的普惠型、简单化的直接补贴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需要,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金融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已成为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最大“短板”、农村金融领域的突出矛盾。
为了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的烦恼”,迫切需要政府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清晰、措施更加高效的由财政、金融等工具组合的“政策包”。
与其他行业主体不同,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记录少,普遍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凭证,银行很难与他们建立信用关系,有钱也不敢贷。面对这样的信贷困境,必须引入第三方机构,提供贷款增信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双方授信通畅。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认为,通过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实行“银担”、“政银担”合作,构建银行、担保机构及农业经营主体相互支撑的“铁三角”稳定体系,实现了财政与金融融合支农,通过转换资金投入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把支持‘三农’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起来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就是把‘死钱’、‘零钱’整合起来,变成了‘活钱’、‘整钱’。”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如是说。
中央有要求有政策,产业有急需有空间,金融机构有意愿有动力。可以说,目前是构建农业信贷担保的最佳时机,各方已对构建农业信贷担保形成了共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教授马九杰认为,如果在全国自上而下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搭建起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之间的桥梁,则能有效地解决农民“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难题,真正实现农业产业上水平、金融发展可持续、财政补贴高效率、农民最终得实惠,这在国际上也是经常使用的政策路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24/7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