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草莓种植合作社——
质量保证如何落到田埂上
( 2015年12月15日 07 版)本报记者芦晓春
又到草莓上市季,“价格比其他水果高得多,但我更关心的是草莓的质量。”丰台区的小李对记者说了句实话。“安全不安全,请市民朋友一起来看看。”前不久,70多名北京市民在北京市农业局的组织下,来到北京草莓主产地昌平区,在兴寿镇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的草莓种植基地,目睹和询问草莓生产的整个环节。
杂草无处长空气能流通
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占地2371亩,目前拥有草莓温室大棚15个,年产草莓1410吨。明亮整齐、温和湿润、绿意盎然,这是记者进入合作社草莓温室大棚的第一感受。
“在棚里走了一圈,鞋底竟然没有脏。”市民王阿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消息,引来许多同行市民的点赞和共鸣。记者发现,在大棚里,草莓每畦之间的过道并不是裸露的土地,而是全部覆盖上了黑色塑料膜。“铺上黑色塑料膜,不但可以保温、保墒,而且也有效避免杂草的生长,保证草莓大棚不打除草药。”合作社技术人员解释道。
在大棚里,温度自动感应器上显示着棚里温度达到了26℃。“我们设定在28℃,一旦超过这个温度,感应器就会向大棚的自动卷帘机发出指示,将棚顶的棚膜打开一部分,进行通风降温。”技术人员说。
进过温室大棚的人们都会有一个普遍感受——闷得慌,不过记者在这个合作社的大棚里,闷的感受并不明显。问起原因,技术人员指着挂在大棚中的几个装有粉末状物质、烫有气孔的袋子说道,“都是它们的功劳。”
这些袋子里装的物质学名“吊袋式二氧化碳发生剂”,它们通过气孔不断向外释放二氧化碳,保持棚内的空气流动,让草莓的生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熊蜂来授粉放螨食天敌
“看,有蜜蜂!”这位市民的惊喜发现,引起了人群的一阵骚动。
“这是熊蜂,它们对农药非常敏感,这是对我们草莓不打农药最有力的证明。”技术人员一脸自豪地说。
除了蜜蜂这个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勤劳生物,大棚里还有一大群不被肉眼看到但也很用功的“小虫子”——捕食螨。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个合作社的草莓大棚里,释放的智利小植绥螨,它们专吃草莓叶螨。这种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的方式,从源头上改变了草莓生产中对农药的依赖和使用。
技术是绿色兜住安全底
“2013年合作社被评为为北京市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我们的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全程都是按照绿色防控技术来进行。”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是北京市植保部门近年来在全市大力推广的蔬菜水果安全生产技术,它包括完整的一套技术体系,覆盖农作物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如,产前种苗植物检疫、苗棚消毒技术、“两网”覆盖技术等,产中的色板诱杀技术、天敌应用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以及产后的各类残体无害处理技术。
在鑫城缘合作社,这一系列技术的使用都体现在草莓田间种植的农事记录上。从黄光板、防虫网、紫外灯等这些拒虫灭虫的物理防控技术,到悬挂棚内的用来杀死空气中有害细菌的硫磺熏蒸器,再到用于延时拍摄记录田间生产和管理的照相机等等,它们将草莓大棚从里到外“武装”了起来,把守着草莓的质量“安全门”。
在北京市和昌平区农业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3500余户农民接受了草莓安全生产的系统培训。目前,昌平已有市级绿控示范基地8家,面积2000余亩,草莓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的面积正在逐步增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15/77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