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看武隆
( 2015年12月12日 01 版)本报记者邓俐
12月7日,天很冷,重庆市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村民贾万春夫妇在家围着火炉拉家常,准备开启“冬眠模式”。
而这样的清闲在前几年却是一种奢望,即便大雪纷飞,也要外出找活干求生活。
“都是旅游带来的福音哦。”贾万春感概地说,“旅游饭”确实香,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过上了好日子,仅今年夏季就挣了近10万元,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开销足够了。
贾万春的脱贫不是个例。
经过多年努力,地处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隆,已成功探索出“旅游+片区开发”“旅游+文体”“旅游+农业”“旅游+商贸”等“旅游+N”的发展模式,在“绿色崛起、富民强县”的战略指引下,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坚实。如今,县域全境的2901平方公里260多处景区景点串珠式闪亮,一个经济富裕、山川秀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世界级大公园——中国武隆公园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连起来做旅游
今年10月,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仙女山镇又火了一把。
然而,曾经的仙女山镇,是名副其实的“鸟都不生蛋”的山旮旯。
十年前,仙女山镇建成区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300人,交通落后、地势偏远,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高达45%,是全县最穷困的高海拔乡镇。
因为穷,女子大多外嫁他乡,男子要么外出当上门女婿,要么成为留守老光棍,50岁村民黄和良就是其中之一。
“做梦都想过上好日子呀。”黄和良的梦想就是山里人的梦想,更是全县人民的梦想。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却没有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径,武隆人在深思。
“我们是山区,青山绿水就是财富,‘卖空气’!‘卖风景’!让旅游带动群众增收!”发展旅游、旅游富民,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2007年、2010年,武隆县相继拿下“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级景区”两块金字招牌,更加坚定武隆“旅游富民”的强劲步伐。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发起“全民营销”,全县26个乡镇、128个县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全体总动员,组建了16个旅游宣传营销集团,在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和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开展组合营销。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开展“全民服务”。“游客是上帝”“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形象和事事系发展”的理念入脑入心,书记、县长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人人都当服务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游客满意度连年位居重庆首位。
为了发展旅游,武隆建设“全域景区”,累计投资200亿元,高品质开发仙女山、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芙蓉洞、芙蓉江等一批景区及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国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等“五城联创”。
为了旅游富民,武隆倡导“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发展小加工、小手工、小养殖、小修理、小运输、小中介、小餐饮、小旅店、小农场、小林场等涉旅“十小企业”,县财政每户补助3-5万元。同时,还鼓励组建旅行社、酒店、旅游服务公司等旅游企业。
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景区品质、行业管理、品牌营销、旅游业态”等工程,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旅游辐射带动力度和效应日益增强,形成全县旅游扶贫开发的共振与和鸣。
旅游地产开发商来了,游客多了,仙女山镇周边的农家乐多了,卖土特产、跑运输、在景区谋职的农户多了,有人打趣地说:“在家门口,摆个小吃摊就能挣到美元了。”
黄和良也尝到了甜头,不仅甩掉“老光棍”的帽子娶上了媳妇,还依靠旅游开发,搬进了仙女山镇黄家大湾两层楼的巴渝新居,开起了农家乐,不愁客源、不愁收入,一年赚个20来万元轻轻松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12/7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