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机化结构问题对症施治的“良药”


 

  近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屡屡见诸报端,成为政府官员关注、媒体和学者热议的高频词汇。起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此前,国内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主编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和民生银行总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主编的《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为代表,提出了一整套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为解决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问题开出了“药方”。中央会议专门强调“供给侧改革”,预示着“供给侧改革”从“学者的书宅”走向“高层的决策”,国家经济治理思路正在悄然转变。

  作为农机化工作者,我们更加关心的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宏大命题,对农机化这一具体行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中高端农机化需求,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目前,农机化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水平“两高两低”,即种植业高,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低,在种植业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低;装备结构“三多三少”,即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三快三慢”,即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旱地快、水田慢。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缺乏社会需求,而是缺乏有效供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日益迫切的农机化发展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低端农业机械产能严重过剩,大喂入量稻麦联合收获机、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大型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等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解决“低多高少、低剩高缺”问题,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创造和释放农机化新需求,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针对农业经营中存在的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农业部作出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决策部署,并把推进粮改饲等作为重点任务。而且,今年国家大幅调低临时存储玉米的挂牌收购价,种植玉米的收益受到较大影响,农民也有改种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的迫切需求。但是,由于农民对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生产机械、种子、技术等心里没底,推进粮改饲工作仍面临较大困难。另外,有些地区适宜种植茶叶、中草药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由于没有先进适用的生产机械,使茶叶、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缓慢,反过来抑制了这些产业对机械化的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把农民对饲用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为扩大高附加值农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应当如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资本、技术、劳动力是主要的供给要素。目前,发展资金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症施策,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完善扶持政策,提高资本供给质量和效率。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集财政扶持、金融扶持、保险扶持于一体,合力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量部分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不断提高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强机惠农力度,积极推进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和金融租赁,抓紧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探索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支农的有效方式,鼓励农机信息化服务商、信贷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创新金融强机惠农服务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聚集、金融服务向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切实解决农业机械经营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加强保险扶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探索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财政资金提供担保、农机企业购买商业保险的模式,推动财政对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交强险和商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政策,多方分担、化解农业经营者购置、经营农业机械的风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农业机械 经济作物 拖拉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