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家乐跑出“加速度”
( 2015年12月04日 02 版)本报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在浙江,近些年有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农家乐的大发展:牛棚改造成了咖啡吧,猪圈开起了茶座;一座座闲置已久的农房,摇身变成农家乐、洋家乐;农家客栈、特色民宿每到周末,更是一床难求,人气爆棚。
2014年,浙江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数量、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5亿人次和175亿元,已经连续9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十年前,我们对浙江农家乐的发展虽然充满信心,但如此高速发展还是大大出乎预料。”浙江省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楼晓云感叹。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常时期,浙江农家乐超出预期、一枝独秀的“加速度”发展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人们试图在其中破译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规律和运行路径。
“美丽乡村”成农家乐“温床”
谈到浙江农家乐发展,不能不提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断。余村是浙北安吉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为了脱贫,当年开采石矿、办起水泥厂,但钱包鼓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村里整天炮声隆隆、烟尘蔽日。最后,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和水泥厂,但今后何去何从,大家心里还是有些茫然。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高度肯定了村里的做法,鼓励其发展农家乐和生态旅游,并且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
“两山”论断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目标。3个月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安吉召开了第一次农家乐工作现场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业态。
此前,农家乐虽然在浙江民间早已形成雏形,但一直处于自发状态,形不成气候。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鼓励,不仅让农家乐业主挺胸抬头摆脱了各种顾虑,还实实在在得到了政府诸多优惠和支持。从省里到市、县,各级都建立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的协调机构、明确了牵头部门、设立了专项资金;发展农家乐的乡村,还可优先实施“千万工程”;发展农家乐的主体,除了得到贷款、办证的方便,还能享受到直接补贴;一家一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也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特色村等产业平台的形式得以解决。一时间,农家乐在浙江大地遍地开花,接待能力大幅增强。每到周末,城里人就蜂拥来到农家乐吃饭、垂钓、打牌。
但很快,这种初级的“老三样”消费方式就失去了魅力。2010年开始,浙江谋划对农家乐升级改造,提出了提升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农家乐住宿业态、加强对农家乐定级评星、举办特色菜肴大赛、组织大规模省内培训和赴台研修等等,以此推动农家乐经营管理的规范提升。自此,浙江农家乐从餐饮为主的1.0版,进入到了以住宿为主的2.0版新阶段。
截至目前,浙江共有856个农家乐特色村、2336个农家乐特色点,农家乐经营户1.45万户、从业人员13.8万人,全省农家乐可同时容纳105万人就餐、18万人住宿。各项指标都位列全国前茅。
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旅结合的鲜明特色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年来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究其根本,在于浙江自始至终坚持了“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旅结合”。
“农家乐必须姓农!”在日前召开的全省农家乐现场会上,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再一次强调。其内涵是:农家乐的经营者主要是农户,凭借的主要是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依托的主要是农业产业。
当前,工商资本大量进入乡村休闲旅游领域,而且投资规模普遍较大,但根据浙江的原则,他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却无法享受村和农户的农家乐优惠政策。如德清“裸心谷”等,尽管建在乡村、理念超前,是业内标杆,也带动了农家乐的提升发展,但浙江只将其认作乡村精品度假酒店,而不能列入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支持名录。
除了政治的考量,这一坚持还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因为是农户经营,可以很好地利用自有或闲置的农房,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可以便捷地售卖农产品,还可以和游客进行更具人文情怀的交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12-04/7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