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亿万农民的贴心人


    从农村改革的整个进程来看,包产到户可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核心问题。胡耀邦同志是当时较早公开支持包产到户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胡耀邦同志辞世8年后的1997年,万里曾满怀深情地回忆道:“我1980年到书记处分管农业,当时相当为难,可以说动辄得咎。多亏耀邦同志全力支持,主动配合。我们俩很谈得来,观点特别一致。好多事我们一商量,呼噜噜就干起来了,一次又一次冲破难关。如果没有耀邦同志,那就不好办了。”

    农村改革如何进一步到位?胡耀邦同志主张离土不离乡,“我们该如何把地方工业搞上去,特别是社队企业搞上去,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涨?”当时,他特别重视苏南的中小城镇,特别提到那里的小城镇,说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步的要害。胡耀邦同志特别欣赏苏南农民的话:“乡镇企业在歧视中诞生,在压抑中成长,在责难中壮大,靠的不是计划,而是市场。”

    三

    胡耀邦同志在推动农村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他对1980年诞生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中国农民报》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厚爱。1985年,为了在新闻宣传领域不断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科技信息服务需要,助力农村改革,《中国农民报》更名为《农民日报》。

    1986年1月11日,本报就胡耀邦同志于1984年在山东日照市接见魏振东等沂蒙山区老党员并书赠对联发表新华社图片事宜报送审单,胡耀邦同志于1月12日批复:可以。其他大报就不要转载了。

    在本报于1986年11月向记者传达重要要求的《记者参考》上,刊载着胡耀邦同志关于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的批示。其中写道:“任何一个报道,不许有意掺假,故意粉饰或歪曲事实真相,这是一种欺骗党和人民的犯罪行为,是一种严重损害新闻界职业道德的行为,新闻界同志要同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一起,严肃同这种行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不要怕记者以后不敢写稿子,没有这回事。过去我们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没有坚持唯物论,我看不对头。精神文明决议公布后,有一系列问题要落实,这件事就是要落实的一个问题。”这些要求,现在读来,仍然令新闻工作者振聋发聩。

    “新事很多,都发生在下面,记者要到老百姓中才能发现新鲜生动的材料。你很能联系群众,你为老百姓说了话,老百姓不就表扬你了嘛。”胡耀邦同志热情鼓励记者深入农村扎实采访报道。一位当年长期坚持深入农村采访报道的老记者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表达当时受胡耀邦同志相关讲话鼓舞的感受。他写道:“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的巨大胜利是多么广阔的报道天地啊!再过五十年当我们翻开这页历史时是无言的愧对,还是自豪的回忆?宣传责任制带来的大变化就是宣传、捍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场战斗。作为历史大变革中的新闻记者就应该站在它的前头,敏锐地抓住那些本质的变化,哪怕是萌芽状态,哪怕是万中之一,也要竭尽全力去大喊大叫,以事实去论证真理,激发亿万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前所未有之变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永远铭记胡耀邦同志的教诲,坚持“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的办报宗旨不动摇,在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努力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始终以忠诚服务三农为办报理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古人说:“以心相交,能成其久。”胡耀邦同志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依靠自己的人格,依靠自己做出的丰功伟绩,在亿万农民心中凝结成了永恒的丰碑,必将永垂不朽。中国农民永远铭记和感激胡耀邦同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信息服务 农民利益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