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自身要求,要深入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影响,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新变化的趋向,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引领我国农业向功能更全面、形态更高级、分工更深入、结构更合理、发展可持续的中高端迈进。
深入认识农产品供求关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立与消费体系相适应的低中高端产品并重的农产品生产体系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实和目标都要求我们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工资性收入增速可能放缓,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趋于收窄,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趋势看好,但对收入总水平的贡献有限。由于人口总量增加和城乡结构变化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未来几十年里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将长期并存,农产品消费的基本需求刚性增长和结构化需求弹性增强将长期并存。这对发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
适应这些变化,要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农产品的价值实现上,减少因为产销不对路导致的资源浪费,在立足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那些收入消费弹性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农产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粮经兼顾、农牧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分级加工、冷链物流和终端配送,使产业形态更丰满、内涵更丰富、收入更丰盈。优化产品结构,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扩大知识、信息、创意等软性要素投入,推进农产品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消费便利化,对位满足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引导农产品消费由安全向质量、营养、健康渐次递进。
深入认识农业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和社会投入的基础作用,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资格局
现代农业必然是高资本密集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离不开不断增加的资本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投资需求广泛而巨大,与社会资本有钱没处投形成强烈反差。现在,这块投资“洼地”正在产生“洼地效应”,农业领域外的各类资本加速进入,是一个应当高度关注的重要趋向。从当前形势看,扩大农业投资规模,不仅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应当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快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首先要克服思想观念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农业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的事实,也要看到农业投资回报稳定性好等特性,不再单纯地认为农业是公共产业,投资只是政府的责任。在思路举措上,探索农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离的实现方式,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投入效率,强化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完善带动金融、保险投入的配套机制;积极营造农业投资环境,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创新债券、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利用互联网金融,探索有效集聚大众资本、利用工商资本和管控国际资本的差别化政策,探索创业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联网众筹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认识农业就业格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将不断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使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得以继续转移,同时也将导致摩擦性失业的常态化,农业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回乡创业、再就业的现象长期并存,农民城乡两栖化、工农兼业化的新二元格局趋于普遍。一方面,在农村改革深化、土地流转加速、新生代农民工渐成主体的形势下,农户的土地升值预期不断提高和强化,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成为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不少返乡农民工不想种、不会种、不得种,传统农牧业很难继续承担劳动力就业蓄水池的功能。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经过城市生活和工商业从业历练,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积累了人脉,也有一定的资本,是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人力资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9-21/7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