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弟弟


尤良英和她的维吾尔族弟弟

( 2015年09月18日  03 版)

    9月3日,在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格里村,尤良英(右)在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家的核桃地里给他传授核桃种植管理技术。   新华社记者马锴摄

    新华社记者朱玉姜琳马锴

    尤良英和麦麦提说话,旁人看来特别有意思。

    尤良英对别人说话,是“川普”,又快又急,带点重庆口音。

    唯独对麦麦提说话,一转就变成了地道的重庆话,夹杂着时时蹦出来的维吾尔语单词。麦麦提也操着浓重新疆口音的普通话,维吾尔语也间歇出现。

    几乎没有一个字发音相同。这是两人独有的语言体系。

    汉族人听了他们俩说话,摇头:听不懂。维吾尔族人也摇头。

    但两个人竟能交流自如,毫无障碍。说到高兴处,尤良英张开嘴巴哈哈大笑,麦麦提的眼睛眯成了两道小弯弯。

    尤良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十三团十一连一名职工,女,汉族。

    麦麦提,全名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村民,男,维吾尔族。

    两个人的家,隔着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

    “收账”

    10年前,尤良英连拖拉带比划,将路上偶遇的麦麦提招回家,成为全连第一家使用维吾尔族工人的承包户。

    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每年秋季棉花成熟,在农户自己无法完成采摘收获任务的情况下,需要招收很多外来人员共同参与。

    这是新疆独有的现象。

    这些工人有个好听的名字——拾花工。麦麦提就是尤良英家的拾花工。

    第二年,尤良英第一次去了麦麦提家。用她的话说,是为了“收账”。

    之前,尤良英接到了麦麦提的电话。她依稀记得那个曾为她家拾花的维吾尔族工人,却连长相和名字都有点模糊。

    十年后,尤良英仍然记得那个电话,看到别人用文艺演出的形式表现这一段,她在台下小声嘀咕:“不对,当时他是哭腔。”

    当时的麦麦提站在和田的医院里打电话,帮忙拨通的医生告诉尤良英,这个维吾尔族大男人躲在角落里落泪,左边一个娃娃,右边一个娃娃。

    手术室里躺着大出血的老婆,麦麦提已经借遍了所有的亲友。

    拾花工与雇主的关系,已经随当年产棉季节的结束而结束。但尤良英过不去良心的坎:那是一条人命啊。

    她背着家人借给麦麦提1万块钱。尤良英家当年三分之一的收入。

    尤良英的钱也不是容易来的,每一分钱都从棉桃中扒拉出来。她安慰自己,知道他家在哪,钱就跑不掉。

    新疆好大,尤良英到麦麦提家,坐了两天的汽车。    

    辗转两天终于到了麦麦提家,尤良英的心凉了半截。

    旧房子,杨树枝和黄泥糊成的墙。

    麦麦提的父母、妻子都有重病,妻子姐姐家连同麦麦提家共7个孩子要抚养。

    尤良英回忆说,“整个家当还值不了100块钱,我的一万块钱肯定是打水漂了。”

    她先被贫困惊呆了。然后又被热情惊呆了。

    麦麦提从大半个村里借来面、肉做成馕和烤肉,尤良英面前摆了一堆“众筹”的最好吃食,村民们围着尤良英跳起了维吾尔族的舞蹈麦西来甫。

    麦麦提3岁的女儿光着脚站在一边,捧着块光光的骨头吮着,眼神片刻不离那堆烤肉;另两个孩子抓个土豆,远远地吃着,小眼睛们也盯着那堆香喷喷的肉。

    当妈的人,怎么能看不懂那样的眼神?再香的肉,尤良英也咽不下去了。

    尤良英受过苦。在她印象里,天上雨下多大,她家屋里就下多大。

    12岁那年的大年初二,父亲去世,仅留下2公斤稻谷。年幼的她借了米和油,给父亲办了丧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打顶 积累 核桃 杨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