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场自发的农村改革试验——对北京市平谷区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研究试验区”的调查


    “现在很多人一说农村改革,就要求突破政策、修改法律。但在基层实践中,现有的政策范围内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创新有待挖掘的空间,关键是把政策用好用足。”郭光磊说,“到基层去干,处处可以探索创新,只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改革,都应该支持,平谷的实践价值恰恰就在这里。”

    “平谷不仅有优越的农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平谷热衷于搞农业,肯在农业上动脑筋,搞农业能搞出效益,这是平谷改革的探索原动力。”平谷区区长姜帆说,平谷区守着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和首都这个大消费市场,发展农业是全区上下的主动选择,一直在探索农村的综合改革。

    从2010年到现在,“平谷区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研究试验区”成立已有5年时间。这个并没有获上级专项支持、自发长出来的“试验区”,每年都开展了多项改革:农地确权与集体资产信托化、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集体建设用地集约使用试点、农村住房资产化经营……这期间,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改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更进一步推动平谷的改革试验稳步走上了快车道。

    2014年,平谷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8.2亿元,同比增长7.9%;农民人均收入18785元,同比增长11.4%,增速再次位于生态涵养区第一位。

    平谷人总结说,改革的成绩不单是指标的增长,关键在于我们用5年时间做了大量的实事,趟出了一些发展的路子,总结了不少经验与教训。这不仅是平谷深化农村改革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未来发展最大的资源。

    农业发展:既要靠老板,也要靠老乡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商资本的注入,但是,农民始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我们引进工商资本,都是干农民干不了的事情。只有农民也现代化了,平谷农业才算真正强大起来了

    改革,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对于平谷农业而言,背靠北京大市场,消费有需求、发展有潜力,要资金有资金、要人才有人才、要技术有技术。可谓近水楼台、得天独厚。

    但是,同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平谷农业生产也面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一亩三分地,饿不着,富不了,离不开”,曾是平谷农业最普遍的写照。不仅品牌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外来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对接不畅,同时,农业生产消耗大量资源的发展方式,也不符合平谷首都生态区的定位。

    “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把现代农业的经营规模搞上去,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更要引进科技、信息、品牌等现代要素。”平谷区副区长吴连江说。试验区成立初期,平谷区就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农地委托公司,以此为平台推进土地流转,同时,积极引进现代资本技术,不断提升平谷农业的科技含量。在马坊镇农众物联公司的植物工厂,香椿芽、薄荷、鱼腥草、车前草……各种新鲜蔬菜层层叠高,占地不足10亩的植物工厂能年产山野菜300万公斤、高端食用菌300万公斤、高端经济茄果100万公斤,让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的庄稼人赞不绝口。该公司行政总监王大利告诉记者:“植物工厂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蔬菜可以一年不间断生产,水资源利用率比传统农业提高7倍、营养物质利用率提高8倍,占地面积节省40~60倍!”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历经多年培育出的峪口京红1号等蛋鸡新品种,以其“死淘低、产蛋多、耗料少、蛋品好”等特性,连续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名录;在平谷区首个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占地45亩的大地富鑫食用菌工厂年生产杏鲍菇鲜菇5475吨,相当于近千亩大田的产量;在马昌营镇,沱沱有机农场以其有机生产和互联网营销的模式,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工厂化农业”快速发展,迈出了新时期平谷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幅提升了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有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农业发展不可能都走“工厂化”的路子,在引入现代农业资本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平谷区大力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以此带动更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验区 土地 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