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盐都转型”三部曲


“盐都转型”三部曲

( 2015年08月28日  02 版)

    周静文葛建华本报记者沈建华

    夏日时节,盐都大地,禾黍青青,莲叶田田。村庄农家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之后的阴凉中。路边,不时有怒放的夹竹桃花闪过,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记者在苏北盐城市盐都区深入采访,深切感受到一种发展与生态,效率与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适相应的新氛围。

    在这里,一度沦为“附业”的农业,正变成富裕农民的“富业”,变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绿业”,变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龙业”。新常态下的“盐都转型”三部曲,奏出了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交响。

    绿色呼唤:产业变“绿业”

    对绿色发展的追求,盐都人是有深刻而现实的动因的。2009年,由于自来水水源被污染,盐都和临近的主城区大范围断水,20多万居民家中自来水管流出的水有异味。像乡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并非个别。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保护生态与绿色发展并重。确立并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丰富绿色发展新内涵,把绿色发展作为盐城的城市战略。”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

    把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是,盐城6项经济指标居苏北第一的同时,生态优势日益彰显。

    区委书记羊维达说:“市委力推的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一种模式创新。”近年来,该区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全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占社会总面积的23.13%。先后投入13亿元,实行退渔还湖、引江入湖“清水工程”;先后关停185家化工企业,创建“无化区”。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区工程。

    区长吴本辉认为,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不只是说,更在于做。

    森林覆盖率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之一。近年来,该区力推造林绿化,到2014年底,全区造林折实面积达30.4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水产、畜禽养殖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绿色养殖,全区建造户用沼气池8900座、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34座,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率达81.2%。

    全区秸秆收贮企业年收贮加工量达15万吨,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55万亩。去年全区各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6%,达到大于等于95%的指标要求。

    全区先后投入近5亿元,大力整治农村河道,连续3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80%以上。

    绿色追求的组合拳,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国家卫生城市创造了必要条件。盐都区共有11个行政建制镇(街道),目前已有9个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街道),占比达81.8%。

    方式转变:“附业”变“富业”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盐都人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规划10万亩的七星农场,涉及22个村。通过竞标,引入几十位新型经营主体,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出托管经营和股份经营。农药农肥成本下降两三成,机械化使得人均种植面积达70亩。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来种地!”农场稻麦亩产1100公斤,稻米售价3.5元/斤,比市场高40%。近年来,该区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有1400多户。全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65%以上。 

    

    方式一转,农业生金。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目前在123万亩,已实现粮食“十二连增”,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去年,农业总产值达85.98亿元,农业现代化综合排名在全省领先。一度沦为“附业”的农业,正变为富裕农民的“富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土地 粮食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