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喀喇沁旗乃林镇的故事看,农民接受水肥一体化会有个怎样的过程?
插小棍做记号眼见为实咱信了
( 2015年08月13日 07 版)内蒙古地区水肥一体化示意图
绘图:王澎
李晓龙本报记者刘鸿燕实习生李林翱
7月的内蒙古高温干旱,田里的玉米多已打蔫,但在赤凌一级路道边的玉米却叶色墨绿、长势正盛。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农科站站长姚仲军说,这1000亩玉米水肥一体化示范区,已浇水4次,追肥2次,再过一周就要进行下次追肥了,及时有效的水肥供应使这片玉米免受干旱影响。
近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内蒙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积极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截至2014年,内蒙古已建成滴灌819万亩,喷灌750万亩,喷滴灌面积已占全区水浇地的1/3以上,其中已有164万亩实现了水肥一体化。201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三级土肥系统2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了“三级联创”技术服务组,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开展驻村蹲点工作,全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据有关专家预计,如果内蒙古800多万亩滴灌田都实现水肥一体化,比滴灌设备仅做节水灌溉年可节约化肥约1.2万吨,年可增产粮食约25亿斤,同时内蒙古地区适宜建设膜下滴灌的面积约5000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那么,在水肥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农民的意愿究竟多被看重?他们是如何转过思想认识的弯,来接受这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
1
推广重要凭据:必须紧密与农民意愿相结合
“农民的需求为大。”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博士常跟农技推广人员强调,水肥一体化要注重调研,摸清农民需求,紧密与农民的意愿相结合。自治区土肥站站长郑海春介绍说,自治区农牧业厅“三级联创”技术服务组驻村蹲点数月,首先就是入户调研,对500余个农户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摸清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详细列出农民的需求清单,因地制宜,因户施策。
7月中旬,全国水肥一体化现场会在赤峰市举行。“农民最看重的就是效益。”乃林镇农情农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红军说,他150亩温室大棚在实施了水肥一体化后,可以节水80%,省工80%,节肥50%,增产20%,现在他不用下地,打个电话就能给80多个温室大棚浇水,种出来的蔬菜品质好、销路畅。
由于是新型技术,起初好些老百姓怕花钱、费事就不太接受。即使在财政项目补贴的情况下,当地还是有好几座温室没有安装水肥一体化设备。但当其他温室使用经年并见了效益,这几户后悔了,虽然财政项目已经结束,这几户仍然自掏腰包拿出全款给自家温室安装了设备。
60多岁的刘全是乃林镇兴隆庄村一组的看井人,刚开始对水肥一体化抱着将信将疑态度。今年玉米刚拔节,他悄悄找了两根小木棍,分头插到水肥一体化和大水漫灌的地里,标上玉米株高记号。过了7天他用尺子一量,发现水肥一体化的玉米长高了15厘米,而大水漫灌的玉米只长了5厘米。之后,刘全逢人就说水肥一体化好,咱眼见为实了。
2
把经济账算好:水肥同步需要本地化技术产品
郑海春站长一直认为节水未必增粮,重点是要实现水肥一体,水肥一体化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在输水的同时对作物施肥,实现水肥同步。
乃林镇农民一年只种一茬玉米,围绕玉米种植的投入与产出,就是他们一年生计所系。姚仲军站长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还是很认可玉米膜下滴灌的,浇水方便,增产效果也好。目前水肥一体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施肥,虽然施肥技术规程设计明确,但配备的施肥罐容量小需要经常加肥,用起来费事,老百姓嫌麻烦。而且,乃林镇山坡地较多,常规的压差式施肥罐不好用。
弥鸿大学毕业后从陕西老家出来,当上了内蒙古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2015年过完年后常驻乃林镇,每天主要跟着姚仲军他们下地做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训与支持。兴隆庄村五组的井房内,弥鸿向农民介绍注肥机的使用方法:“这是300升容量的施肥桶,100公斤水溶肥往施肥桶里一倒注满水,打开搅拌机,有5分钟左右就能完全溶解了。然后打开注肥开关,根据提前设计好的施肥时间调节流量计的大小,注肥泵就能按照设计把肥料泵入管道,通过滴灌管输送到玉米根部土壤了。”注肥机是在滴灌过滤装备的基础上设计的施肥系统,安装和使用都很方便,一方面可以控制施肥速度和施肥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管道压力,山坡地用起来效果也很好。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8-13/6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