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更美更富更文明


更美更富更文明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 2015年08月11日  02 版)

    本报记者张凤云朱海洋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传统的乡村记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乡村的未来又在哪里?

    当我们走进浙江,看到那些散落在青山秀水间的村庄,看到那些干净整洁并配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庭院,看到那些被充分尊重和保护的古村落,看到那些在家门口“有工做”的农民,就会找到答案。

    10多年的努力,从示范引领,到普遍推进,再到深化提升,浙江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地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入,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不断拓展建设内容,形成了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格局,终于将脏乱差的农村,变成了更漂亮、更文明、更富裕的“美丽乡村”。

    从环境改造开始

    8月1日,天气异常炎热,坐落在莫干山脚下的德清县武康镇五四村却是一副清爽的模样。村道两旁高大的水杉撒下一片阴凉,农户的庭院里也多绿意盎然。更重要的是,不管走在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厨余垃圾收上来就运到垃圾利用站做成肥料,这些塑料棚里种的蔬菜有些用的就是这些肥料。”村支书孙国文带着记者来到离村委会不远处的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以前的五四村也是垃圾遍地,一到下雨天,污水淌得到处都是,现在都集污纳管,城乡一体化集中处理了。”

    这些变化都源于2003年开始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浙江首先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逐步推进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理露天粪坑,改造简易户厕,推行统一进厂处理、村域生态处理等污水处理办法,提高农村污水达标排放率。

    在这场乡村整治的过程中,浙江充分尊重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现实,从第一次“千万工程”现场会开始,就提出既不搞“大拆大建”,也不搞“一刀切”,而是把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按照“培育中心村、保护文化村、搬迁高山村、改造城中村”的思路,确定了200个省级中心镇、3468个中心村、1.6万个保留村和1122个历史文化村落的村庄布局。在此基础上,又因村制宜,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为了保证资金投入,10多年来,浙江省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约为15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占比达45%,省财政每年还安排1个亿的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创建的以奖代补。按照“村庄整治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的思路,大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

    除此之外,浙江还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推行了“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常态保洁制度,建立了政府主导、集体与农民共担的保洁经费筹措机制,开展“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点线面结合的综合保洁工作。

    正是由于抓住重点、有序安排、资金保证、制度支持等几大方面有效推进,加上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到2014年底,浙江全省97%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80%以上农户实现无害化卫生改厕,36.5%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户受益率80%以上),94%的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已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开创了中国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格局。

    由浅入深持续推进

    绕过美丽的凤凰水库,开车行不多远,便到了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

    顺着地势而上的古老的街巷里,小水渠里的水清清的,沿着每户农家的房檐缓缓而过。一间收拾整洁的堂屋门口,两位上了岁数的村民正在清洗刚摘下来的观音柴的叶子,准备做观音豆腐用。

    “老百姓洗菜、淘米,都可以用这些水,很干净。”村妇女主任叶牡丹跟记者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蔬菜 休闲 高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