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电商不是农产品销售的“救世主”


  近来,微信朋友圈常被一则则电商火速帮滞销农产品解难的帖子刷屏。细一想,时下互联网与农业合作社的结合,也确乎在京郊刮起了流行风潮。就在几天前,政府部门组织的“互联网+农户”交流会上,记者眼见着多家知名生鲜电商比着放“豪言壮语”:这个说年底前要和200家合作社联手,那个说明年业务范围辐射京津冀……发言的个个踌躇满志,在座的农户代表也都眉开眼笑。

  在大家都为农产品“触电”而“发烧”之时,记者倒认为该泼一瓢凉水,给农户们提个醒:电商不是农产品销售的“救世主”。

  记者不是成心唱反调。多个助手帮咱卖东西,自然不是坏事,怕的是拐杖拄久了,连自己走路的本能都荒废了,再也激发不出奔跑的潜力了。

  这并非耸人听闻。连日来,记者在郊区对最早一批投入电商怀抱的农村进行采访时发现,他们应用的生产技术,在农业专家眼中,只是京郊中下水平,而他们的产品却卖得风生水起,甚至被不少大企业相中,成了员工的“福利菜”。

  “种得一般不怕,人家都能给你卖出去,而且还卖高价。邪门不你说?”说起这事,当地一位农户简直对电商视若神明。就在他身旁,大棚里挂着的黄板,已粘了满满一层害虫,早该换了,可他始终看都不看一眼。这一幕,记者至今记忆犹新。

  毋庸置疑,电商在销售渠道上相比传统手段,确实有着巨大优势,但它也仅仅是一个渠道,在沟通信息上帮了大忙。可问题是,农产品滞销都该归咎于信息不畅吗?

  显然不是。你的品种是不是退化了,而丢掉了市场?你的种植模式是不是落后了,无法跟竞争者错开上市时间?你的口味是不是陈旧了,被别人比下去了?这些都是农业合作社的掌门人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不主动作为对接市场,完全依赖电商,也许眼下可以高枕无忧,但等到电商的渠道价值发挥殆尽后,滞销的危机照样还会爆发。

  如此说来,电商岂不成了农业合作社经营的“兴奋剂”,短时有效,贻害长远?记者认为,倒也不必这么悲观。

  “互联网+”算是时下最流行的词儿了。这个神奇的"+"后面,可以加上任何东西,大到金融资本小到包子火烧,包罗万象。农业自然也不例外。

  仔细分析起来,电商通过自己灵活、迅捷的渠道帮助销售农产品,只发挥了“互联网+”神力的一小部分。其实,在作物种植、后期维护、采收管理等方面,“互联网+”还大有可为。

  眼下,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在延庆、昌平、大兴等区县,一种高科技的“农场云”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收集、分析大数据,“农场云”能告诉生产者何时定植、除虫,何时补水、追肥,还能通过分析市场波动,安排果实错峰采收,样样都有助于农产品上市品质的提升。

  无论什么时候,品质都是农产品的生命线。当互联网、大数据的神力开始着力于此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双方真正双赢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囊括了我们每个人的口味偏好的大数据,将为农作物的育种、研发提供重要依据。那时,“互联网+”便渗透至整个农业的源头,从根本上革新了这个古老产业的基因,使它焕发新生,展现出迷人的生命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品种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