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冉登祥满怀信心地说,去年底仁寿电子商务已完成项目投资13.5亿元,电商园区已确定入驻企业20余家,仁寿正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产业园。 (本报记者 刘裕国)
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做加法
瓶颈渐显:物流成本高,专业人才缺,目前电商盈利者寥寥
不去菜市场,还能去哪儿买菜?
在山东省邹平县,不少市民只要动动鼠标,或点点手机,订好的蔬菜当天就能送到家门口。不仅如此,还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实时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过去说这里的菜安全,人家不信。现在客户远程监控,根本不用多说。”金坤生态园负责人孙小通说,2013年公司将互联网引入农业,现在客户越来越多了。
时下“互联网+农业”火了。数字显示,目前在淘宝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已经接近40万个,浙江、山东等地出现了淘宝村212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000多亿元。
网上交易火热,可背后也有烦恼。“樱桃太不适合快递了。”一位济南网友抱怨:“收到的时候软了大半,已经变色了,口感真的差很多。”
冷链物流,是生鲜农产品触网的一大门槛。传统销售模式,大量农产品集中运输、到站分发,分担了物流成本。互联网时代,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流通环节减少了,但物流成本增加了,尤其是冷链流通不发达,流通损耗大。
为调查生鲜农产品电商成本,邹平县孙镇宣传委员宋颖颖做了个实验:走电子商务,一箱蓝莓(4盒,每盒125克)售价50元:其中蓝莓成本仅20元,保鲜冰袋、包装等6元,快递费要24元。而从大批发市场进货,一斤蓝莓40元,比电商反而有价格优势。
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披露,目前国内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家,存在“千网一面”、成本高、标准化不一等问题,仅有1%盈利,88%亏损。
对于生产者来说,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不争的现实。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200万。不少农产品触网,大多出于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结果是内外两张皮。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农产品往往集中上市,很多生产者担心风险,不敢“押宝”互联网。
“像我这梨园,产量能到1000多吨,光靠网上卖肯定不行。”山东上壬农业科技公司经理张春雨坦言,“网上客户太散,流动性也大,这么大的产量,集中上市时压力大,还是要走量。”
功夫在线下:让千家万户参与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
建个网站,搭个公号就是“互联网+”了吗?
今年初,山东润泽公司老板张具祥请专业人士设计了网店。按他的设想,下半年要在滨州市开五六个加盟店,把种的蔬菜卖出去。“线上线下结合,多一条腿走路,可能更稳当些。”张具祥盘算。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张具祥意识到,“互联网+农业”绝非把农产品放到网上那么简单。他说“根本还是在于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不可避免的难题。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链条长,让千家万户都真正参与标准化生产,不是件容易事。”
“互联网+农业”,一方面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数据应用,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可以实现订单化生产。然而,对于大多农户而言,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和理念并不容易。专家表示,比如物联网的遥感遥测技术,数据收集、监控成本较高,对于普通农户是比较难的,目前更多的还是在大中型农业企业中应用;对于农业企业,如果建立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要几十万到几百万,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意投入的。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要改善仍需努力。由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网络不畅通,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电商的巨大障碍。
专家表示,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进入传统农业,将给农业转型带来契机,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倒逼“精细农业”,让农产品全产业链产生化学效应。当农业“邂逅”互联网,叫好声不少。但是,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5-07-07/68463.html